萧山80年代的交流会有多热闹?这24张老照片首次曝光,带你回溯过往

到了全民摄影的时代,影像变得唾手可得。然而几十年前,一张照片的得来却是来之不易的,拍照还是件时髦的事情,人们只有在一些重要的人生节点才会整装打扮,走入照相馆。

老照片所记录的岁月痕迹,却是每个人最为难忘的岁月,一张张发黄或者斑驳的老照片,凝结着甜蜜和忧伤的过往。

过去的光阴书写了太多发展的步伐,收纳了太多瞬息万变的生活记忆。老照片里藏着故事,或悲或喜;老照片里躺着旋律,经典悠长。

因为这一张张老照片,我们邂逅一段段旧时光,在似水年华里,让我们驻足回望,和旧时光说一声:「你好,过往。」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传统胶片到数码冲印。岁月匆匆溜走,大江东,已在四季更替、月落日升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同记忆,每张照片都有褪色的一天。那些照片背后,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一张张醉人的笑脸……却通过这方寸照片之间,一年又一年流传。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徐瑞金老师的老照片,一起邂逅过去的时光……

围垦记忆

翻着老照片,指尖划过了这样的一些图,沙地人向潮水夺地的众生百态,鲜活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未曾开垦的处女地。

隆冬季节,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肩挑百余斤重的沙泥筑堤围垦,看小腿部已冻得红肿,但他们毫无怨言,中午一盒蒸饭落肚,大家互相取乐,笑得是那么地开心。

图中笑着饮酒的是现新湾街道三新村人。四年后,这位人称「老虎二伯」的长者因病离世。

大围垦「全民皆兵」,各行各业全部出动,乡村干部更是身先士卒,与民工同甘共苦,图中打赤脚,戴眼镜的是时任新湾分管工业的副乡长,解放初期就在新湾工作的前辈沈操贵。

背景是新湾5.2万亩围垦指挥部,宣传鼓动的广播站就设在这里。

图为5.2万亩围垦劳动场面。

供销社将毛巾、蛤蜊油、糕点、霉腐乳等物品送往围垦工地。

这绝对不是为了赚钱做生意,而是真心服务民工。

搞围垦的艰苦有目共睹。最开心的是当最后一担泥挑上埂头,大家可以在清澈的水中清洗泥筐铁耙等工具,有一种突出重围的轻松。

过往回溯

总有些回忆,通过照片留存在相册里,但是有些回忆,却每分每秒都刻在心里。通过口口相传,那些掩埋在过去时光中的故事,又变得鲜活,又变得生动。

它虽然已经过去,变成一张张照片,但你看过听过想过,它就变成了你如今经历的一部分。

上了一定年纪的人,都知道义盛秋季「交流会」,那种几乎「万人空巷」的场面已一去不返了。据说很少留下影像资料。

这幅摄于1980年在义盛影剧院门前的照片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这一盛况。

沙地的「横头舍」到底啥模样?这是原新湾村的一户农家。

这可以说是新湾第一次送兵留影。

「卡拉0k大家唱」是80年代继录像放映之后的又一群众文化现象。

图片摄于河庄影剧院。

80年代,乡镇企业迅猛堀起。

图为现新湾「天元纺织」前身,32年前萧山第三麻纺织厂一车间正在接受客户参观。

人物印记

或许,那些你都不太记得清楚。那时候的你还是个童真小孩,穿着一件背心,记忆中家乡是一排排低矮的小砖房。

或许,你早已不记得那时候的自己;也或许,那段时光只是父辈们口中的一段遥远故事。

但是,这些照片,它们成为了存储我们曾经记忆的最好载体,成为了那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

一辆honda嘉陵,80年代有此摩托车,不亚于现在的宝马。

图中小女孩现年39岁。

这张老照片,其画中女子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图中的背景,真实反映了80年代初沙地农民的居住情况。

图中这位高个子是原义蓬区农技站技术员,姓陈,图为他在自己的试验田里检测络麻长势情况。

1987年摄于河庄同一村。旁边那位是时任河庄乡副乡长的朱柏爱。

这是1987给田头劳作老农留影,经朋友圏晒出,即有人前来认亲,说这位老者是她的爷爷,感谢作者为他们留下了视觉记忆。

《品酒观潮》弄两只小菜,开一瓶「四特酒」,三只酒碗在此等候「一线潮」的到来。摄于1985年。

这幅图片给当时在部队当兵的男儿多少梦想:天冷了,远方有个姑娘正在寄来亲手编织的毛衣。

在为几个姑娘小伙拍摄行进照片时,一个野小子突然加入抢镜,神气活现地来了个起步走。此照摄自1984年。

照片里是否有你年轻时的身影?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或者你家是否也有这样的老照片?

不妨翻翻老相册,勾起一段时光记忆,回眸那个时期不一样的生活气息与别样的魅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