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时说了八个字,揭示上古时期“禅让制”的真相

曹操在早期还有对汉室的拳拳赤心,后来他的野心逐渐滋生,先称魏公,再进魏王,拥有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政权,车马服饰都与天子一般无二。但是或许是爱惜名节,或许是碍于朝内外的压力,曹操始终没有更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开国皇帝。夏侯惇劝曹操改朝自立,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很明显,他把篡位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子曹丕。

曹丕没有辜负曹操的“殷切期望”。曹操去世,曹丕以世子的身份承袭魏王的爵位。没到一年的时间,他就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而且两个人像拉锯一样来回推辞,最后曹丕“迫不得已”接过皇位,开创曹魏,即魏文帝。曹丕对待刘协很是优厚,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上的功夫全都做足。刘协从即位到退位一直都是别人的傀儡,甚至曾经劝说曹操取代自己,此时终于脱身樊笼。于是这次巨大的政治动荡就这样平稳渡过,双方皆大欢喜。

《三国志》中记载,曹丕在接受禅让之后和文武百官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一是将汉献帝和自己比作虞舜和夏禹,向群臣表态,自己会成为夏禹那样的有为之君;二是指自己终于理解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是后者的话,曹丕的意思昭然若揭:上古时期所谓的“禅让制”仅为一种相对温和的政变。

相信大多数人对“禅让制”的了解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尧的儿子丹朱生性凶顽,他为了百姓的安危,将首领之位让给舜;舜的儿子商均暗弱无能,他为了部落的发展,把首领之位让给禹。禹将位置让给益,但是禹的儿子启不同于丹朱、商均,素有贤名,威望要超过跟随夏禹时日不长的益。所以诸侯疏远益,拥立启为首领。启死后将位置传给儿子太康,将继承制度从“禅让制”重新拉回“世袭制”。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史料对这段历史的记载。《韩非子》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李白有诗云:“尧幽囚,舜野死”;当然这些并非严肃的史籍,而在先秦时期的史书《竹书纪年》中明确记载,舜囚禁尧,将他与丹朱隔绝,自立为首领。

“禅让制”并非始于《史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大行其道。有人认为,所谓“禅让制”不过是儒墨两家为推行自己的仁爱之说;树立古代圣贤形象而创造出来的浪漫幻想。当然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时代越远妆就越浓。至于真相如何,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史记》《三国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