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官的徐世昌,功夫在于做样子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四十一):处洁也立方,处丸也宜圆,分水宇之也当方圆并用。

清末民初波澜云诡的大潮中,能够成功上岸的角儿,和北洋集团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徐世昌就是搭上了“北洋团体”的大船,毕竟在翰林院坐了九年的冷板凳,徐世昌也不是有希望鲤跃龙门的“红翰林”,但是即使是清汤寡水的“黑翰林”,能够放下身段,去和一群扛枪放炮的“丘八”混在一起,也足以说明徐世昌的魄力与脾气,这是一个“好官我自为之”的硬茬儿。这一步险棋,徐世昌赌赢了,日后仕途的平步青云,源于他选择了一个晚清宦海的潜力股,抱得大树的徐世昌,随着袁老弟成为继任李鸿章之后的庙堂柱石,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在清朝的最后光景里,徐世昌一路做上去,时而尚书,时而总督,时而军机大臣,在大厦将倾之际,还赚的一个“太傅衔太保”,俨然登峰造极。即便光绪三十四年,自己的袁老弟被一撸到底,徐世昌却跻身晚清的庙堂核心圈,成为内阁协理大臣。民国七年,徐世昌还得以坐上头把交椅,成为北洋大总统。近代史上的军阀鼻祖、淮军扛纛人曾国藩,曾说过“俞樾拼命做学问,李鸿章拼命做官”,不过三千里欲封侯的李鸿章,这位连名声都不要了的“李相国”,在格局和段位上,亦然赶不上这位会做官的“徐相国”。毕竟李鸿章不敢想的事情,徐世昌做到了,李至死晋封不过是“一等肃毅侯”。

但是,徐世昌虽然仕途一路亨通,然而好像也什么事没做过。他参与过北洋新军的小站练兵,但兵不是他练的。他做过清朝的第一任巡警部尚书,但巡警制不是他办的。他做过东三省的第一任总督,除了养肥了北洋随众如时任北洋军第三镇统制曹锟的胃口,也没留下多少庙堂成绩。至于袁请其出山,给予“嵩山四友”的待遇,徐世昌却认为是“永不叙用”,所以颇有微词且心灰意冷,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等待的热情,“杀君马者道旁儿”,除了是给袁的忠告,也是在说明自己还有等待的机会与必要。果然在袁之后的军阀混战中,徐世昌凭借身段与功夫,终于得以睥睨众山小,再也不局限于悠然南山。

最终,会做官的徐世昌,所谓的“文治”之念,不过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一厢情愿。他的宦海生涯,没做出什么好事,你说他坏吧,但坏事他也撇得一干二净。晚清的“士官三杰”之一、曾经一场滦州兵谏,本可让清朝提前下课的吴禄贞,评价过任职“东三省总督”时的徐世昌:“论皆文明,样子皆标致,救东事则不足,坏事则有余。”其实,就是徐世昌这样的人,在宦海才能官运亨通。成事不足,但败事时游刃有余,成事不是他的创意,败事也轮不到他来负责,功夫都花在“做样子”上,至少在庙堂之上看来,这种人的模样和做派,总是那么稳定,那么可以持重。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