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将岳飞的死因原来是这个,以前我们都理解错了!

大家好,我是阿蒙,今天我给大家讲述分析一下岳飞将军是不是真的死在‘莫须有’的罪名呢?

白铁无辜铸佞臣,西子湖畔的岳飞墓,每年都会迎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凭吊者,人们在为这位悲剧英雄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忘向秦桧的跪像啐上两口,已发现对于莫须有三个字的愤怒,但莫须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岳飞真的是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吗?

南宋绍兴11年的除夕之夜,抗金名将岳飞被押解到了杭州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狱官端上一杯毒酒:请吧,岳将军! 岳飞面不改色要来纸笔秉笔书就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然后长啸一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此时年仅39岁,此后岳飞的养子岳云,副将张宪一并被押往刑场,腰斩示众。一代名将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真令人扼腕叹息!

岳飞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汤阴县,北宋末年出生在一户农家,岳飞自幼喜欢读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他天生力大无穷,未成年的时候便可拉动300斤力道的大弓,射术精湛可以左右开弓,青年时代,立志报国的岳飞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抗金的队伍当中,因为英勇善战,履历战功而不断得到擢升,之后,岳飞担负起收复中原的重任,率军北伐,与北方的伪齐政权和金兵进行了多次的交锋,收复了大片的失土。岳飞精于兵法,敢于身先士卒,他所率领的部队作战英勇连战连捷,经常以少胜多。汉人一听是岳爷爷的部队都纷纷来降。同时岳飞的部队军纪严明,赏罚分明,对百姓秋毫不怕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百姓都亲切的称之为岳家军。

南宋绍兴十年的春天,金将完颜宗碧帅金兵大举南侵,与岳家军进行决战,岳飞巧用谋略打破金兵的王牌部队铁浮图和拐子马,一举歼灭金兵的数万精锐,就在收复中原有望之际。一心乞和的宋高宗接连发出了12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无奈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然后撤兵回朝。岳飞回朝后立刻落入了秦桧等人早已编织好的罗网之中,被逮捕审讯审讯毫无进展的情况之下。秦桧暗中命人在狱中杀害了岳飞。之后后世追封岳飞为鄂王。

一句莫须有的罪名害了一代忠良,就很少有人探究这莫须有从何而来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阴谋呢,其实这莫须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父子被下狱将要处死,与岳飞同为抗金名将韩世忠心中不平,前往秦桧处责问原因,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听了之后,气愤的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这段记载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莫须有真实的含义是什么,通常人们把莫须有解释成大概有,可能有也许有。有人还将莫须有解释成根本没有的意思。从对话情景看来,秦桧面对韩世忠的责问,公然说出大概有或者没有,等于是承认自己是冤杀忠良,一国宰相说出这种话是很不合情理的,这一疑问呢,也多次被后世的学者提到过一些学者根据宋代当时的语言用法去比对‘莫须’的含义,得出的结论是莫虚的含义是,难道不,莫须有的真正含义是,难道没有。而这种解释还原到对话之中,也合情合理。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点。把莫须有安到岳飞的身上是乱点鸳鸯谱,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桧回答韩世中追问的问题是关于飞子云与张宪,是关于岳云和张宪的也就是说韩世飞对于岳飞的罪并没有提出异议,而是针对岳云和张宪的无端获罪而愤愤不平,而真正被莫须有害死的其实不是岳飞本人,而是岳飞的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由此可见岳飞之死另有原因!

岳飞通晓兵法并善于用兵,人格方面更是白玉无瑕,堪称完美的岳飞,也有弱点,那就是他政治上的极端。性格上的过于直率,而这也许才是他被杀的真正原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