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曹操五大谋士,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结局却又差之千里

说起三国争霸,大部分三国粉是比较喜欢曹操,尤其是曹操的谋士,更是让不少人痴迷。曹操和刘备与孙权相比,不仅地域最为广泛,武将和谋士同样众多,其中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那么这些人在曹操手下到底怎么样,结局又是怎么样呢?

荀彧——体大思精,曹操后盾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从《三国志》荀彧的传记可以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子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角度,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行劝谏。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细致,所以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确政治方针,还能分拨粮草、举荐贤能,可谓样样皆通,样样皆精。因此善于用人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方的总调度官,成为自己在外出征强大的后盾。

荀彧的结局,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为当时北方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应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

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年轻的时,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荀攸后来被董卓抓起来了,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然而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

荀攸的完美在于: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关于荀攸的死,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荀攸跟从曹操征孙权,在路上去世。

《三国志》: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147—224年),宇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

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可以看出,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嗣。

程昱——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东阿)人,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名臣。

程昱早年在家乡城池的时候,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其人胆勇可见一斑。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守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程昱由于性子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缘很差,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丕代汉称帝,程昱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共有八百户。分封少子程延及孙程晓为列侯。朝廷正欲以程昱为公(注:三公),程昱却在此时去世,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寿八十。 其子程武嗣任。程武死后,其子程克嗣任。程克死后,其子程良嗣任。

点评:程昱有胆有谋,知足不辱,得以全身而退。《三国志·魏书·程昱传》评价程昱时说:“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郭嘉——鬼才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郭嘉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见识,与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郭嘉的言论大都与荀彧相仿,论述非常完备,但郭嘉说话常用短句,说话的节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对仗,富有音韵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畅,环环相扣,逻辑性更强,总而言之,郭嘉进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论述,逻辑顺畅,结论明白,语言艺术也更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断,比贾诩多了一份积极,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锐意勃发、华实兼备的郭嘉,能将理性陈述与演讲艺术相结合的郭嘉,也的确称得上鬼才。即便因为这种个性,而被陈群诟病举止行为,然而正是因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鬼才”二字。

曹操正在大力求贤,荀彧向曹操推荐了程昱。程昱对荀彧说:我孤陋寡闻,不值得你推荐。你老乡郭嘉奉孝,是当今的贤人你推荐他才对。荀彧猛省,大呼:吾几忘却。

曹操与郭嘉相见,郭嘉一气呵成“十胜十败”。曹操听得热血沸腾,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从此,对其言听计从,这一年,郭嘉 29 岁。

入侍曹操以后,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力排众议,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是算无遗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但不见的郭嘉的政治水平不高,曹操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

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