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拿下荆州后,为何魏延不选择归降反而投奔了刘备?原因很简单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下征伐荆州牧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率领大军驻扎新野,刘琮吓破了胆,举荆州之众向曹操投降。这里面出现了一个插曲,魏延为何不投奔强大的曹操,反而投奔了当时还是颠沛流离的刘备呢?

《三国演义》中记载,魏延本是刘表的不将,当刘备携百姓前来投奔刘琮时,是魏延力主迎接刘备入城的。回到前面的话题,魏延之所以选择了刘备,一定是他看到了什么,或者说他看到了一个机会。

要知道魏延看到了什么,还是要从他跟随刘备的所经历的一些事情说起。《三国志》中魏延,是从他跟随刘备入川后写起的。由于在取四川过程有战功卓著,迁为牙门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治所在成都。

汉中战略意义无比重要,就在大家认为张飞必将镇守汉中时,刘备竟然力排众议,“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历史告诉我们,刘备没有看错人,魏延确实不负所望。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得以进封镇北将军。刘禅登基后,魏延再次得以晋升,成为都亭侯。

对于魏延来说,跟随刘备自己得到了重用,而且获得了个人发展的平台。再退一步,如果魏延跟着刘琮投降曹操有何后果?我们不能假设历史,但从刘琮等人的结局来看,也许能推测一二。

刘琮是在蔡瑁、张允等人的劝说下,投降曹操。刘琮投降后,获得曹操表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其后事不详。我们可以推测,刘琮要不抑郁而终,要不被杀害。反观,蔡瑁和张允,正史中也没有记载。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蔡瑁、张允投降曹操后,曹操命令两人训练并指挥水军,结果因“通敌”被杀。试想,如果魏延跟随了曹操,以魏延当时的段位,根本就进入不了曹操的视野中。因此,我们可以推测魏延的结局,要不成为曹操麾下普通一个将领,要不被打发回到原籍。

总之,如果魏延真跟了曹操,基本宣告了名将之路的终结,更不会有“子午谷奇袭”名垂青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