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这个国家人才最多,但都输送到其他国家,为别人做嫁衣

战国时期这个国家人才最多,但都输送到其他国家,为别人做嫁衣!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乱世,战争持续了四百多年,期间各路英雄豪杰,名士武将争相上场,展现自己的才华,各种阴谋阳谋,各种治国方略,为历史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得不说,春秋战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文有张仪、苏秦合纵连横,武有白起、李牧征战沙场,历史的硝烟在华夏大地上滚滚而起。

如果我们将这些杰出的人才寻找一下归属地,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个国家的人才最多,它就是魏国。魏国为其他的国家提供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将会改变当时的格局,影响甚远。提到魏国的人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信陵君魏无忌,他是战国四大公子,并且是名副其实。除却魏无忌外,还有李俚、乐羊、西门豹等,这些人在魏国的发展和稳定中做出突出的贡献。他们都留在了魏国本土,而有一些则是从魏国逃到其他的国家,为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位是孙膑,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孙膑学成下山之后,来到魏国,意图施展自己平生所学,让魏国强大起来。孙膑的才学遭到了庞涓的忌惮,于是庞涓便对他实以膑刑。身残志坚的孙膑来到齐国,帮助齐国发展军事实力。

随后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于是孙膑围魏救赵,一举化解战争。孙膑的战略方针成为以后军事战争中经常使用的计策,在随后的马陵之战中,孙膑用计谋杀死庞涓,击败魏国,自此魏国的实力受损,国力日渐衰退。原本是魏国人才的孙膑却成为打击魏国的有效力量,真是令人感到惋惜。

第二位是吴起,一位心狠的军事家。吴起对魏国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最起码让魏国变得非常的强大,历史中重装步兵——魏武卒就是他的杰作,魏国也是凭借魏武卒让诸侯闻风丧胆,立于强国的地位上。吴起在魏国任职期间,多次对秦国作战,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他也一举闻名于天下。

吴起的存在遭到公叔座的忌惮,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便有意驱逐吴起,于是他用阴谋让魏武侯对吴起产生猜忌,进而迫使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吴起离开魏国来到楚国,并且实行一系列的措施让楚国发展壮大,他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通过孙膑和吴起的例子我们知道,他们的离开都是迫不得已的,遭到别人的陷害,才离开魏国逃到他国,这种事情在魏国中是经常的发生。这也说明,魏国的人才很多,但是奸佞更多,人才得不到重视,只能离开魏国。

第三位是商鞅,一位惨死的改革家。商鞅之才贯通古今,让秦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迅速成为大国、强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公叔座去世前对魏惠王说商鞅是个人才,请你重用他,如果你不重用他就把他杀了,这样一绝后患。魏惠王认为这是公叔座临死前说的胡话,也就没有搭理他。

商鞅就在魏国闲着,后来听说秦国的秦孝公在招揽人才,于是商鞅便投奔秦国。商鞅来到秦国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雷厉风行的实行改革,并且效果显著,让秦国瞬间崛起于战国,成为强秦。商鞅的离开对于魏国来说是一种损失,但是没有办法,一个金子放在魏国却被当做石子,只能说魏惠王目光短浅,没有识人之能。

第四位是张仪,一位逆天的外交家。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只是充满着战争,还有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叫做外交。张仪是一位逆天的外交家,行走江湖,全凭一张嘴,走到哪里说道哪里,说起来就是滔滔不绝,连绵不休,把听众说的是云里雾里。

由于秦国势大,因此东方六国发起了“合纵”,以六国实力对抗秦国。秦国为了粉碎六国的“合纵”,便任用张仪,实行“连横”,破坏六国之间的结盟。张仪一生游走诸国,凭借一张嘴让诸国亲近秦国,让秦国的实力得到发展。张仪是魏国人,当过秦相,也当过魏相,总之,他的一生非常的传奇。

第五位是范睢,一位奸诈的政治家。范睢为秦国东出制定了一个战略方针——远交近攻,秦国也正是根据这个战略方针一步步的蚕食六国,完成一统。范睢在魏国时一直得不到重用,并且魏齐对他是百般羞辱,这让他怀恨在心,一心想要报仇。范睢后来假死逃离魏国,来到秦国,他的一番言辞深深的打动了秦昭襄王的内心。此时的秦昭襄王处处受到掣肘,施展不开自己的才能,范睢针对他的困惑一一解答,这让秦昭襄王对他是非常的器重,封他为秦相。

范睢获权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仇,目标是魏齐,后来撺掇秦昭襄王伐魏,最终逼迫魏齐自杀,这才罢休。范睢这个人的争议比较大,他是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对当初帮助他逃离魏国的人是重重的封赏,对于羞辱他的人是一心报仇。

这些从魏国流失的人才多数都投身到秦国的发展中,可见魏国是秦国的人才基地,源源不断的人才都来到秦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