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嫔妃最高“级别”是什么?哪些人可以被授予最高级别

清朝真正开始建立后宫制度,还得等到皇太极在关外称帝以后。毕竟在努尔哈赤时期,虽然有14名福晋,可当时的宫殿,只是五间青砖瓦房,简陋得很。

不过,在皇太极的时候,清朝那套后宫制度,也不完善。直到清朝入关很长一段时间后,在康熙时期,后宫制度才逐渐补齐。

在清朝后宫制度中,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后。太后一般跟先帝嫔妃中太嫔、太妃住在慈宁宫、寿康宫和宁寿宫。太后以下,就是皇后,住在中宫,主持后宫事务。其次才是嫔妃,住在东西两宫。

在规矩森严的后宫制度里,这三道门槛的高低,差别极大。嫔妃见到皇后的时候,要行臣妾之礼。中宫朝会时,要行君臣的礼节。

当然,在嫔妃当中,也有非常明确的等级划分。清朝嫔妃等级分为七等,级别高低分别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皇贵妃作为级别最高的嫔妃,在清朝后宫中地位特殊,相当于副皇后的位置。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行使皇后的职权,统摄后宫。

图为纯惠皇贵妃朝服像

但是,因为皇贵妃身份过于特殊。所以,清朝一般会在皇后去世后,才会册封皇贵妃。康熙时期,孝昭仁皇后去世。

康熙皇帝不愿意再立新皇后,于是将贵妃佟佳氏提拔为皇贵妃,让她处理后宫事务,代行使皇后职权。佟佳氏就以皇贵妃的身份,统摄皇宫八年。直到去世前一天,才被皇帝临时加封为皇后。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防止皇贵妃跟皇后争权,闹得后宫不安。少数的例外,就是顺治时期,皇帝宠爱董鄂氏,曾在皇后在世时,加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并授予她统摄后宫的职权。

对于大多数皇贵妃来说,她们都是在皇后去世的情况下,在丧事期间,不方便设立新皇后的情况下,从后宫中选拔某位皇帝中意的嫔妃,选做皇贵妃。

这里的选拔,不会按级别。有可能是跨级别的。比如可能从嫔妃中级别最低的答应,一下子升为皇贵妃。因为皇贵妃可以这样提拔,所以,这个位置的人选,其实就是皇帝后宫的人选。

跟其他朝代不同,清朝为皇帝选择后宫的时候,有一套完整的“选秀女”制度。选秀三年一次,由户部主办,选拔对象都是八旗女子,年龄在十三到十七岁当中。而选拔的标准,一是看血统,二是看品德。只有两样都合格,才可以被选入。

对于清朝皇帝后宫来说,相貌反而不是主要的。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长相不算出众,却凭着自己熟读诗书,雍容端庄,被选为皇后。

在选秀女中,无论是级别最低的答应,或者皇后,都有可能产生。只不过差别在于,被选入后的待遇。如果秀女被直接选为皇后,成亲时是从大清门、午门入宫,直接送到坤宁宫完婚。

要是皇帝愿意的话,也可以从秀女中,直接选拔皇贵妃。不过,也不是所有皇贵妃,都会在皇后丧期结束后,可以如愿当上皇后。

有些情况下,如果皇帝跟前皇后感情很深,有可能只是把后宫事务交给皇贵妃,但名分上却有所保留。因为,册立新皇后,可能对储君产生影响。

虽然在康熙后期,清朝储君不只是以皇后生的子嗣作为人选。但是,皇后生的是嫡子,显然更有优势。乾隆皇帝在富察氏皇后生下第一个男孩子后,就决定将他列为储君。

毕竟皇后跟皇帝的关系,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关系会更融洽。否则也不会被立为皇后。而且,从礼仪上讲,册立皇后肯定是大事,清朝把“册后”列入嘉礼,代表国有福事。

图为富察氏皇后像

册立皇后这样关系到朝局安稳的事情,皇帝不可能轻易做出决定。但是,如果遇到一些自己喜爱的嫔妃,皇帝会在她们临终前,或去世后,为她们加封皇贵妃的封号。算是一种补偿。

雍正年间的敦肃皇贵妃年氏,就曾在弥留之际,被加封为皇贵妃。只不过,敦肃皇贵妃年氏还没有机会参加册封典礼,就已经去世了。

除了自己喜欢的嫔妃,先皇的嫔妃如果得到皇帝的尊重,也可能被加封为皇贵妃。当然,这些先皇嫔妃们,更多是提高地位,待遇,也不可能统摄后宫,行使皇后职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