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为何想要拔刀自刎?一件事伤透了他的心

唐朝贞观十七年四月的一天,朝会结束后,百官们纷纷散去,惟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四人仍然留在两仪殿内。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些跟随自己几十年的朝廷重臣面前,悲不自胜,居然想拔刀自杀,幸亏被几位大臣拦住。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李世民如此伤心欲绝呢?

原来这件事和储君之位有关!话说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于八月继承皇位,仅过了一个月,李世民就立自己年仅八岁的嫡长子李承乾位太子。此后李世民为培养李承乾做了大量的工作,精心挑选老师,选择朝廷重臣辅佐,还经常让太子监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好声色”,耽于享乐。

对于太子的荒唐行为,东宫的官员纷纷劝谏,结果反而遭到李承乾的报复,张玄素差点被太子的手下打死,于志宁也险些遇刺身亡。东宫的官员将情况汇报给李世民,没想到李世民溺爱太子,反而借故将官员们纷纷贬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也发现太子是有问题的,他处死了太子最心爱的男宠和两个道士。

就在李承乾失去父皇信任时,另一位皇子卷入这场风波,他就是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据史书记载,李泰“少好学,善属文,工草隶,待贤礼士,深为太宗所爱”。李泰才华横溢,曾组织编修《括地志》,加上太子失宠,因此朝中不少投机者都将魏王视为“潜力股”。在这种情况下,李泰也计划谋夺太子之位。

面对魏王李泰的步步紧逼,太子李承乾知道自己的机会不多了,如果还按兵不动,大伯李建成就是他的借鉴,为此他决定拼死一搏。李承乾积极联络党羽,得到了汉王李元昌、驸马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的支持。俗话说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这一次李承乾想学习父皇,自己也发动一次玄武门之变,杀死魏王李泰,然后逼父皇退位。

但最终李承乾的计划败露了,李世民将其废为庶人,魏王李泰投入李世民怀中,对父皇说:“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之后李世民才明白,太子之所以要起兵是因为魏王的缘故,所以他不想立魏王为太子了。经过这场风波,李世民的身心备受打击,当年他就是杀死兄弟,逼迫父皇,才做了皇帝。

如今自己的几个儿子也走上了自己的老路,难道这是报应?一向注意自身形象的李世民,这一次当众失态了,他在散朝后,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留了下来。李世民对四人说:“我三子一弟(三子指李佑、李承干、李泰,一弟指李元昌),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说完这话,李世民一头朝龙床撞去,“无忌等争前扶抱”。

接着李世民又拔出佩刀,想要自刎,又被褚遂良夺去,朝堂之上,顿时乱成一团。李世民自杀未遂后,在重臣的劝阻下,他最终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世民希望用这种方式,来保住李承乾、李泰的命,避免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重蹈玄武门之变的覆辙。

参考资料:1.《资治通鉴》;2.《旧唐书》;3.《新唐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