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江海战失败原因,清政府的一项命令,开战后毫无还手之力

马江海战失败原因,清政府的一项命令,开战后毫无还手之力 1884年,中俄曾在福建的马尾曾爆发过一场海战,便是著名的马江海战。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由于统治者的迂腐,紧紧地关上了国家的大门,致使我国各方面的水平与世界脱节,所以这场战争的爆发最终无疑是以惨痛的代价告终的。

1884年的8月16日,镇守在马江海疆事务并署船政大臣张佩纶在知道基隆事变后,便紧张的把部下集合起来进行部署,作战方案做的非常精细。但海战比起路战更为艰险,对作战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更注重一些外在因素。比如作战时的天气,因为福建属于临海地区,时不时会有台风来袭,其次是潮水的涨落。由于江面很窄所以不存在远距离攻击,无法做机动周旋,一旦战争爆发就是要贴着脸打,属于拼刺刀式的肉搏战,基本上可能一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所以谁先主动谁就占据着更大的胜率,张佩纶知道这取胜的关键曾多次向朝廷请求主动攻击,清政府却下达了敌不动我不动的指令,使张佩纶失去了主动权。

8月22日,在接收到开战命令的法国头领孤拔开始部署战斗准备,孤拔在马江江面已经呆了一个多月了,他对这片水域的情况非常清楚,把开战时间定为8月23日的下午2时,因为在这个时间里属于退潮时期,清政府的船锚会随着潮水的涌动而产生变化,会使防御最薄弱的尾翼对着法国的船只。 8月23日2时,战争如期而至,在未接收到任何开战指令的清朝水师随着潮水的涨落把尾翼暴露给了敌人,随着法军的一声炮击点燃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由于是法军优先攻击使得张佩纶率领的水师在第一轮炮击下就损失惨重,张佩纶迅速指挥,调整好阵型的水师终于得以还手,可是面对法国领先于我们军事水平的战舰,所谓的还击又显得特别的苍白无力,在如此狭小的战斗环境里一切战术指挥跟阵型都无法得以实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强大的火力跟主动出击,显然这两样东西都出现在敌军的阵营中,张佩纶率领的水师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在一轮轮的炮击中一艘又一艘的战舰被淹没在马江的这片水域里。

不过这里值得赞叹的是这群骨子里散发出民族精神的英雄们并没有被敌军的炮弹所吓倒,武器落后的他们采取了自杀式的攻击,一名战舰的头领指挥着他所领的战舰喊着高昂的口号,一去不回头的姿态朝着敌军的军舰冲了过去,这一壮举也激起了另外两艘军舰的斗志,随着前者一同冲向了那片让他们付出生命所捍卫的水域。不是死亡选择了他们,而是他们选择了尊严,作为一名华夏子民的尊严,作为一名军人的尊严。

虽然败了,马江的水被这群英雄染成了血红色,但他们败给的不是敌人,而是败给了清政府的昏庸政策,败给了那个腐朽封建的社会,如果不是当时的军事水平这么落后,如果不是清政府下达的的敌不动我不动的指令,如果……没有如果!即使是我们每当翻起这段历史都怀着无比惆怅的心情想要去改写它,但是它都真真切切的发生过,只希望这些惨痛的回忆能时刻鞭策我们每个人的前行,只有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只有我们的祖国强大了这些悲痛的历史才不会再次上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