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魏延与王平保汉中数十年不失,为何姜维不到一个月就丢了?

说起来,跟随诸葛亮北伐的三位大将,魏延、王平和姜维,他们看上去并不相同,但实际上三人还是有一个共同点的,那就是这三人都曾守过汉中。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三人都是降将,其实不然,虽然王平与姜维都是由曹魏阵营转投蜀汉的,但魏延不是。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最初是作为刘备的曲部跟随刘备入川的,因此魏延并非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是荆州的降将。

而这三人在守汉中时又各有不同,魏延与王平镇守汉中,可力保汉中数十年不失,每次曹魏大军而来,蜀军必将敌军战于关外,汉中安然无恙。然而汉中到了姜维手中,不到一个月就被邓艾攻破了。那为什么当年魏延与王平能做到的事情,姜维就做不到也做不好呢?

从表面上来看,是三人守汉中的策略不同。当初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并挑选大将魏延镇守汉中。魏延到达汉中后,将各个围戍内留有重兵,以抵抗外敌。如果此时有敌军进犯汉中,魏延则以重兵将敌人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

后来王平抵挡曹爽大军十万,用的也是与魏延同样的方法。公元244年,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当蜀汉得知消息时,曹魏大军的前锋已经赶到骆谷了。而这个时候,汉中的守兵不到三万人,将领们认为蜀军太少,难以抵挡曹魏大军,应该放弃各个围戍关隘,只坚守汉和乐二城,等到援军到来,就可以将此前失去的关隘争夺回来。但王平依旧认为援军距离汉中太远,无法及时赶到,而曹魏一旦得到阳平关,只怕蜀汉危在旦夕。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平命刘敏等二人坚守关隘,王平为后援。后来两军战于关外,同时大将军费祎引大军前来救援,最终将曹爽击败。

但到姜维镇守汉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姜维认为,出重兵坚守各个关隘,符合《周易》“重门”的意思,可以抵御的住敌人,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他的想法更加冒险,他认为应该将敌人放入阳平关,蜀军退守汉、乐二城。而这个方法显然是当年王平坚决反对的。但姜维认为此举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让敌军粮草辎重无法及时补充,而此时他就可以率领各个城池的守兵与敌军打游击,从而各个击破敌军,这样就可以将战果最大化。只可惜姜维没有料到的是,由于关口守将蒋舒献关投降,傅佥战死。钟会于是只留轻军围汉城,自己率大军长驱直入,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当时两国国内形势不同。魏延镇守汉中时,蜀汉内部励精图治,认知清晰,他对内设法恢复百姓生计,休养生息,对外则坚持防守,此时蜀汉逐渐中兴,又没有发动什么大的战事,曹魏自然占不到什么便宜。后来蜀汉因伐吴而元气大伤,刘备身死,但诸葛亮尚在,他不仅修补好了吴蜀之间的关系,更是经过休养生息让蜀汉恢复实力。此时曹魏政权之中并不安稳,曹休、曹真与司马懿相互较劲,一定程度上给了蜀汉缓和的时间。但在司马家掌权后,北方逐渐稳定发展,而蜀汉则因为姜维的常年征战而愈发疲敝,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才无法守住汉中,最终被一战灭国。

笔者认为,姜维在军事上的布置有一定的道理,但最终的失败则是朝廷用人不当,以及蜀汉日益凋敝导致失败。只能说,在司马家日益强大而蜀汉逐渐弱小的情况下,失败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罢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