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亮:吴式太极拳发源于大兴

张全亮,1941年10月生于北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张全亮自1953年开始习武,先后学练过多种拳术,现为中国武术八段,系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入室弟子,为八卦掌、吴式太极拳(北派)第四代传人。1995年至2000年,张全亮连续五年被评为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全民健身好家庭,2008年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八卦掌最佳贡献奖、通臂拳突出贡献奖,2012年6月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将其列为当代中国太极拳五大流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武术业绩、拳理、拳法登上了太极大师名人堂,2016年11月11日荣获北京市太极达人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张全亮已出版有八卦掌、太极拳方面的专著11部,发行八卦掌、太极拳方面光盘20张,发表太极拳、八卦掌方面的论文、文章300余篇,创编了八卦三合功、八卦太极拳、八卦游龙掌、八卦三合剑等十余种八卦掌、太极拳方面的拳、械套路。

77岁的张全亮,依然很忙碌

学练吴式太极拳四十多年,张全亮不仅自己习得一身绝技,至今耳聪目明、身强体健,还通过出书、授徒、网络、教学等方式,将这门有“长寿拳”之称的内家绝学,传播、教授给越来越多的人。2005年,张全亮一手创立鸣生亮武学研究会,迄今为止已在全国及海外设有48个辅导站,8个分会,下属坚持练拳的人数超过五万人,受教人数更超过一百万人次,“‘鸣’、‘生’二字,分别出自我的两位恩师李子鸣和王培生,一个‘亮’字,代表着我要光大两位恩师崇高的武德人品、精湛的拳术技艺、高深的拳术理论,以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培养传统武术人才,服务全民健身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

王培生开创太极拳简化先河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张全亮说,目前可以统一的说法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吴式太极拳是杨式后学,地位较低,但技术最好。全佑跟随杨露禅学习大架,但因为他身份较低,不能拜杨露禅为师,遂拜杨露禅的儿子杨班候为师,学习杨氏小架。全佑大架、小架兼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人称中架式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

1928年,全佑的儿子吴鉴泉去上海教拳,建立太极拳社,与此同时,王茂斋成立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形成了“南吴北王”的格局。张全亮说,吴式太极拳的第一个里程碑奠基人正是这位全佑大弟子王茂斋,第二个里程碑奠基人是王茂斋的得意弟子杨禹延,“他编写了《太极拳教学讲义》,第一次把现代数学的概念融入教材。第三个里程碑奠基人是我的老师王培生,他是太极拳技击大师,开创了太极拳简化之先河。”这之后,王培生的入室弟子李秉慈,在传统83式老架的基础上精简创编,形成了45式吴式太极拳国家竞赛套路,将吴式太极拳推向国家正式武术比赛的平台。

因身体跟师傅改练内家拳

“我1953年开始习武”,自幼酷爱武术的张全亮,从外家拳入手,先后练过摔跤、弹腿、查滑拳、少林气功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身体原因,张全亮改习内家拳,先后师从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学练梁式八卦掌,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学练吴式太极拳。

1985年,张全亮正式入门,成为王培生的入室弟子,“每周老师在少年宫讲两次课,我在大兴工作,每次上课都是下班后去,再骑车回到单位已经是凌晨一两点钟。”为了巩固所学,张全亮第二天清晨还要早起进行复习,就这样,他风雨无阻、寒暑不停,一直坚持了四年半,系统学习了吴式太极拳的拳术,器械,内功,推手,散手,多种小功法等。直到2004年王培生去世前,张全亮还一直追随老师左右,学习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让吴式太极拳重归故里

“大兴是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的家乡,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吴式太极拳在大兴已经难觅其踪。”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兴人,张全亮结合自己近四十年对吴式太极拳的学习、研究和传承,让吴式太极拳得以重归故里,整个大兴地区,如今学练太极拳的人数已近万人,“上班的时候,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授徒,向社会传播吴式太极拳。2001年退休以后,我应邀在大兴区老干部大学陆续开设了三个太极拳班,至今已坚持15年,毕业生有两千余人。”为了方便习练和掌握,张全亮特意根据师传和自己练拳多年体悟总结出16句歌诀,“其中‘按窍运身,如水洇沙’是关键,讲究的是用意不用力,伺机而动。”

张全亮说:“有生之年,我要做几件事:一是完成梁式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两个系列的著作;二是广搭平台,在国内外进行免费的技术传播,并将其推向互联网,让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积极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这是我的历史责任。”

北京晨报记者何安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