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国库明明很穷,李鸿章从哪里找来这么多海军的军费

不管在哪个时期,建造海军都需要消耗巨额军费。历史上的那些海军强国,都是用金子堆出来的。清朝建造海军的时候,有些艰难。

当时正处于王朝的衰落期,历次战败赔款,对国库造成极大的负担。但也正是这个原因,逼着清朝必须发展海军。

列强的坚船利炮,让原本占有主场优势的清朝,接连惨败。这对清朝刺激极大。当时清朝内部就有一部分人,希望可以学习列强坚船利炮的技术,改变实力贫弱的情况。

他们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推行洋务运动,志在富国强兵。李鸿章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清朝海军的不足,李鸿章比旁人有更深的体会。当年率军平叛时,李鸿章就建议:‘’应及早筹建海军,但不能完全依赖于外人,即学习西法,培养自己的人才。”

可是,张口容易做事难。不说技术、人才的不足,光是军费一项,就已经困难重重。

像建造海军这种需要巨额军费的项目,靠国库已经不可能了。为了镇压起义,清朝几乎掏空了国库。那些还有剩余银子的地方,伸手的人可不少。

好在当时主政中枢的恭亲王奕訢,愿意支持海军发展。朝廷每年从沿海关税,以及各省厘金中抽调400万两,供北洋、南洋发展海军。

以清朝的实力,拿出这笔军费,确实不少。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沿海关税的数额是有限的,军费主要还是由各省供给。可是,除了少数几个富裕省份,其余的个个都穷。

而且,从各省拿出的厘金,原本属于各省督抚自己征收的税项。这笔钱原本是要装进各省府库的收入。现在要让各省督抚痛快的把钱交给别人。那是极为困难的。

所幸,当时的南洋大臣沈葆桢体谅,愿意把归于南洋军费拿出,供由北洋集中使用。不过,即便这样,前两年北洋海军受到的款项,仍不足200万两。跟原本两年800万两的军费,有很大的差距。

不过,靠着这笔军费,北洋海军得到了起步发展。可是,时间一场,南洋海军那边也开始出现财政问题。他们也需要建设海军,可军费都拨给北洋。

沈葆桢再厉害,也没办法凭空变出银子来。于是,沈葆桢又主动向朝廷上奏折,要求把南洋、北洋的海军军费划分清楚,各自拨款。

这个做法,其实也没错。正如沈葆桢自己说的,他不能为了博得推让的美名,让继任者没有军费支持。

南洋、北洋军费的划分,自然会让原有北洋军费数额大减。这个除了是因为部分划给南洋外,更多是因为各省督抚,开始以各种理由,拖欠应给的军费。

从光绪七年到光绪十一年,前后五年时间,北洋海军从地方厘税中,仅得420万两,平均每年80万两左右。

当时正是海军组建的重要阶段。如果缺了军费,等于前功尽弃。而且,自从北洋得到大笔军费后,朝廷上下不知有多少双眼睛都盯着这笔钱。

每次其他地方缺钱,他们都想着从北洋军费中腾挪。仅光绪元年到光绪六年,各地挪走钱款列入报销的款项,达170多万两。

其中有山西河南赈灾,挪去20万两;河间等地井工,挪去4万;同治皇帝的惠陵工程,挪去4万两;河南买米,挪去4万两。其余款项还有很多。

要知道,定远、镇远级别的舰船,一艘也不过140万两。再加上几十万两琐碎数额的零星开支。至于慈禧修建颐和园时,从海军衙门挪走的军费,数额更是巨大。

上下掣肘,北洋海军的军费,常常是困难的。所以,李鸿章面临的局面确实不易。不过,这不是一个怕难的人。李鸿章在朝廷拨款的军费外,四处挪钱。

光绪九年、十年,李鸿章从淮军和长芦运库银挪116万两,做北洋军费。可海军日常的维护、训练,都需要花钱。无奈之下,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动用直隶海防捐112.8万两。到光绪十一年九月,海军衙门成立。

这个衙门统管全国海军,实权由李鸿章掌管。这样一来,北洋军费也开始有所涨幅。李鸿章也尽力从各地督抚手中,逼他们拿出银子。

当时北洋军费维持在每年130万两左右。可以满足基本开支。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北洋海军完成基本编练,军港大多完工,《北洋海军章程》也陆续出炉。这个结果,实属不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