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判死刑的人都是怎么死的

>不管是在什么时代,死刑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刑罚。(当然,奴隶制时代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虽然封建时代的皇帝们大多笃信神明的存在,并且幻想自己可以长生不死,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生命都是只有一次的,根本不会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所以,稍微文明一点的时代对于死刑的考量都是很慎重的,哪怕古代的刑罚基本上都很严苛,甚至动不动就会有什么肢体上的惩罚,但是对于死刑的量刑还是比较严格的。

哪怕是一县百姓的长官-县长大人都不可能轻易的判决一个人的死刑。能够裁定一个人死亡的最高权力始终是在中枢,比如宋朝就有提刑司衙门对于各地处死囚犯的案宗进行重新审核,没有疏漏之后才会执行死亡。所以说,古代社会也并不是那么的恐怖,对于人命他们虽然没有当今这么重视,但是也不会草率到轻视或者是漠视生命,至少在法律条文这个层面上说是不允许的。

由于很多电视剧的不严谨,给我们造成了错误的印象,认为死刑就是比较轻易地扔出令牌,然后便推到菜市场斩首便可。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人命大如天,这是古代的刑狱官们都必须要谨记的一点。不管将来是否会不打折扣的执行,这个论调必须是要灌输给他们的。所以古代对于死刑犯的确是有一套严格的处理制度,根本不可能让一个人轻而易举的便死亡。

在农业社会,任何一个劳力的损失对于国家来说都是可惜的,基本上如果不是十恶不赦之罪,死刑不会轻易执行的,而且每逢皇帝寿辰或者是忌日还会有大规模的赦免。死刑在古代还是比较严肃的,风轻云淡就带走一个人的生命的事情几乎不能发生。即使是已经判处了死刑的,历代也都有一套专门的审核制度,只有经过了完整的审核之后,犯人才会被执行死刑。

在唐代,即使是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不可能在不经过法律的情况下随意杀死一个人,即使这个人是个十恶不赦的恶徒,哪怕这个恶徒的暴行就发生在你的面前。

比较严肃的电视剧狄仁杰之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恶徒将告状的人当场打死,而且还发生在县衙门口!剧中的狄仁杰非常恼怒,当场就将敢于暴起伤人的恶徒杀死!然而真正的唐代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事实上,这样的剧情在电视剧中非常常见,足以看出现代人对于古代的刑狱制度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实在唐代,哪怕是杀死一个罪有应得的恶徒,都需要皇帝亲自过问,只有得到了皇帝的准予,这个人才能够被执行死刑。任何的官员都只有审判权,但是绝对不能就地格杀!

其实从秦汉开始,这种慎重对待生命的态度就已经养成了。秦朝的时候,国家制定并且遵循的就是法家的思想,所以律法条文执行度比较高。

到了汉代,虽然环境稍微宽松了一些,然而这种关乎人命的答案,还是要向皇帝陛下本人报备。

魏晋时代皇帝更是亲自下令,除了那种谋逆的或者是杀人犯并且证据链条完整的,才不用呈给皇帝。其余的案件几乎都是要跟皇帝说的。人命关天的事情,皇帝就是再日理万机也需要抽出时间来看,来审核。

当然到了宋代,成立了提刑司衙门之后,这些事情变成为了提刑官的指责。著名的提刑官宋慈不就是在这个职位上面惩暴洗冤的吗?当时他就从很多案宗上面看出了问题,从而拯救很多有冤屈的人。

基本上历朝历代对于死刑都是比较慎重的,通常都是采用三次或者五次复奏的形式才能够决定一个人人的死刑。也就是说一个死囚犯的问斩必须要向皇帝本人询问三五遍才可以,这样一来,也就能够避免皇帝因为情绪激动而犯的错误了。

到了清代不还有秋后问斩这一规定吗?很多犯人的罪名确定下来之后便会集中关押在死牢之中,等待秋后问斩,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可以等到大赦天下的机会,也就不用去死了。

这些案例足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刑狱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粗疏简陋,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非常严格的。毕竟皇帝往往以一年只处死了几个犯人而沾沾自喜,唐太宗时代量刑就很轻,所以他经常因为自己之下没有死刑犯而欣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