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一个奇怪规定,吓得身边的死机连夜逃跑,差点就性命不保了

古代尤其是儒家讲究礼仪与身份等级,所以,古代有头有脸的官员用车问题一直被人们重视,其用车直接显示他们的身份地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與服”中的“舆”指的就是车驾。《考工记》中这样解释“舆”:象形,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

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颇受关注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学术界争论不休。中国学者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

其实,历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朝代,就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最早的时候,官员们多乘坐用牛拉的车,后来,马匹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牛车就被淘汰,改为了马车。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明礼仪,所以,再后来的文官如果是近距离的路程,就会选择用人抬的轿子作为代步工具,而远程路途就会用原本的马车,武官则是会选择骑马。

正是因为身份等级的不同,不同身份的人应该配备几人轿子,侍从几人,衣服什么颜色等在每个朝代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那么,古代官员的配车制度是怎么样的呢?

早在秦之前,官员的用车就已经按照身份等级来安排了。孔子还是鲁国官员的时候,自己的得意弟子颜回死了,他的父亲想将孔子的车卖了去给弟子买棺材,孔子不同意,说自己是士大夫一级的人,如果将车卖了成何体统。一般来说,皇帝出行,马车是最低标准,这些才能符合其身份,但也有特殊时候。

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由于先前大规模的战争,国家经济很是惨淡,作为皇帝的刘邦甚至连四匹毛色相同的马都凑不齐,于是,他出行则改成了牛车。当然,一个偌大的国家,说凑不齐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是不可能的,这里的说法夸张的成分居多。但是,当时的情况下,国家急需休养发展,皇帝用牛车,作为官员自然不敢用马车,避免了奢侈浪费,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

古代的车辆一般都有车盖,而车盖的不同颜色和用料就有了严格的身份限制。平民百姓要用青布作盖,而官员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白布、皂布、皂缯。也正因为如此,成语“冠盖云集”的意思是许多高官们聚集在一起,穿着华服,车子也一个挨一个的停放的情形。在古代,官员们的用车有专门的征服机构配备,不同时期则有着不同的规定。

个性十足的官车时代——南北朝时期虽然制度上沿袭以往,但是,受到魏晋之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官员乘车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于是千奇百怪,品味也很奇特。比如:南朝的宋文帝喜欢羊车,相比那些强壮的牛马,羊个子小,力气也小,拉起车来走的也比较慢。但是,宋文帝就是比较喜欢,认为这样别具一格,很有品味。

再比如:当时还有个大官叫颜延之,他的品味又不一样,喜欢用老牛和病牛拉车,车的形状还很奇怪,他就这样经常被拉着招摇过市,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到了隋唐时期,国家条件好了,官员能够被配车的也多了。当时国家规定,除了祭祀和参加大型典礼等情况需要盛装出席,乘坐高规格的配车外,其他时间都是骑马。

这和平民百姓的规格是一样的,而显示身份标志的就是品服和身上的配饰以及身边的侍从多少。

作为清末的掌权者,慈禧的生活穷奢极欲,底下的官员们为了讨好她,往往也会不惜花费重金进献宝贝。慈禧68岁生日的时候,袁世凯就花了整整一万两白银买了一辆轿车作为祝寿的礼物。据悉,这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辆进口的轿车。

她听说有一辆叫洋车的玩意,不用吃草就能跑,甚是好奇,就当场让德国司机演示。只见司机爬到车上,瞬时车轰隆隆的便跑了起来,慈禧看到后非常高兴,就吩咐太监李莲英赏赐了德国司机和袁世凯。

慈禧对于这种洋玩意很感兴趣,但问题是,她不会开,于是,身边的太监就成了她的司机。可是,作为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慈禧发现:司机在开车的时候居然可以跟她平起平坐。这怎么能行呢?于是,当即命令身边的太监总管李莲英拆掉了车上的驾驶座椅,让开车的司机跪着开。

司机叫孙富龄,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给慈禧这样心狠手辣的女人开车冒的风险太大了,于是,整天都是战战兢兢的。后来,孙富龄实在受不了了,就偷偷用棉絮堵住了轿车的油管。由于国内基本没人见过轿车,更不要说修车,孙富龄说车坏了,所以慈禧不疑有他,以后也再没想起过轿车了。

可是,孙富龄并不安心,生怕哪天被慈禧发现了性命不保,不久,他就索性连夜带着家人逃跑了。

参考资料:

『《考工记》、《马车起源》、《慈禧秘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