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时间制度

时间是什么?

时间一词最在记载于《汉书·萧何曹参传》,但概念与今天的时间概念有所区别。「窋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语出《汉书·萧何曹参传》)此处「时间」的意思是当时有空闲,可参考《史记》中曹参的记载,《汉书》对于汉之初的记载,几乎完全照搬《史记》。「窋既洗沐归,窋侍,自从其所谏参。」(语出《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何之后,曹参做了相国,然而似乎长时间无所谓做,皇帝让曹参的儿子曹窋去提醒一下,曹窋沐假(汉朝有沐假)回到家,就向曹参谏言,结果被曹参大骂并鞭打二百下。后来皇帝问曹参为何治罪曹窋,曹参解释到,自己才能比不上萧何,所以萧何定下的法令依照即可,无需有所作为去改变。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故事。

从《汉书》记载来看,时间一词恐怕早已出现,只是汉书时正式被记录,与今天的时间概念区别在于,当时的时间着重于时之间距,时有空闲,所以是一种人为状态描述,而非物理学的时间概念。把人为状态换成宇宙物理状态,也就成了物理学时间概念了。

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记时,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细小到秒的万分之一,大到宇宙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超大计时方法。

但是人们往往疑惑的是,中国古代普通的计时制度是怎样的呢?普遍都只能认识到时辰、刻,以下就是模糊的概念,甚至怀疑都没有精准的小时间计述制度,还为此感到自卑。

人类认识时间是逐渐的,意识到有时间的存在,起码要先知道有类似的时间周期,所谓时间周期,就是自然现象中可以肉眼观测到的时间规律,比如一昼夜,每天都会天明,也会夜晚,从不间断。发现了这个规律之后才会产生最直接的时间概念,亦即一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势必会被量化、可计算化,那么一天的时间是否可以量化?每天的时间是否是恒定的?那必须产生可分化一天的量化数据单位来进行测算。

而无数个一日组合起来,又发现了季节、年等自然周期时间,于是乎,基本完整的计时制度产生了。全人类大都如此。年、月、日。历法从此产生。

一般而言,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月有大概三十日。而玛雅人的历法一年分为十八月(乌纳),一月(乌纳)分为二十金(日),较为特殊。

而中国的始祖伏羲,创立的历法为十月太阳历,亦即,一年十月,一月三十六日。女娲时期观测到十月太阳历与天文不符,遂在岁末加五天,合三百六十五天,进一步将历法改为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岁末加五天。久而久之,也就是传说中的「女娲补天」。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极,曰交阯。寅敬致日,平秩南为。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土,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寅在易日,平秩朔伏。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语出《尚书•尧典》)

也就是说,中国的历法一开始就与天文脱离不了关系,时间制度的设计并非有意的人为设定,比如非要一年五百天,那就不符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周期性了,但是除了年月日的时间非人为设定外,量化还不得不靠人为设计,特别是小时间单位。而要想像尧帝那样颁布天下使用人人皆懂的历法,必须先有一个人人皆懂历法的文化现象,亦即,人人皆知天文。事实上也是如此。

尧帝时期著名的《击缶歌》也可以佐证普通百姓对于时间观测而生活中运用自如的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语出《击缶歌》)

纪年月日

纪年月日在中国有数字和干支两大类,当然还有一些不常用的如五行纪时法。

数字纪时法:

数字纪时很简单,年从帝王登基算起一年一计。如:武王元年、桓王三年。年岁在先秦不同朝代用字不一样。「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语出《尔雅》)。月从一到十二。日从一到二十九或三十。

干支纪时法:

所谓干支纪年法,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为组合成为六十组数据用来纪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干支纪年,《世本》中记载始于黄帝,夏代、商代帝王名多采用干支。诸如孔甲、帝辛、太戊、武丁。

干支还有别称,在《史记》和《尔雅》中有所不同。

我们一般采用《尔雅》版本,由于岁阳和十天干对应,岁阴与十二地支对应,基本可以视作干支纪年变种。比如后来宋朝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用编年史格式,其编年就是采用的岁星纪年法。比如今年,戊戌年,岁在戊曰著雍,岁在戌曰阉茂,所以戊戌年又可以替换为著雍阉茂之年。

纪大时间

对于大时间,根据古六种历法的规则,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则十九年为年以上最小的一个单位,称之为章。以十九年为章,章有七闰,四章为蔀,二十蔀为纪,六十蔀为元。一元则为4560年。

为什么会是这个规则呢?因为以黄帝历设立干支纪元为准,黄帝颁布历法历元,是当时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后世称之为「四甲子」(黄帝历系调历,后世新历极难出现四甲子),这一刻七星连珠,也就是金木水火土日月连成一条线,史称「齐七政」。而这一天是冬至,上古以一年冬至为岁首,以一日夜半为子时为日首。冬月为子月,十九年,冬月初一与冬至重叠,十九年称之为一章。四章亦即七十六年,不仅冬月初一与冬至重叠,还是那一年的岁首亦即子月初一,七十六年为一蔀。二十蔀亦即一千五百二十年,不仅冬月初一与子月初一、冬至重叠,当日还必须是甲子日,二十蔀为一纪。三纪为一元亦即四千五百六十年,不仅冬月初一与子月初一、冬至、甲子日重叠,还必须夜半子时为甲子时,一元四千五百六十年。这也是「纪元」一词的来源。

元之上还有计时单位,在《周髀算经》中称之为「极」。「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周髀算经》遂即纪,首即元。七首为一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年。

宋朝时期的邵雍,提出元会运世论,把大时间制度规范化。

一元为十二会,一会为三十运,一运为十二世,一世为三十年,一年为十二月,一月为三十日,一日为十二辰。

以十二和三十为间隔进制关系。我画个表,可以清楚看到其中关系。

根据邵雍的理论,从天体生成至虚空粉碎共计129600元,一元为129600年,计167,9616,0000年,约是一个大冰河时期。现是第八期比卦,约64776元。

根据邵雍的时间制度,今年(西元2018年)为以元经会2302世第5年。

纪小时间

小时间单位在古籍中记载得比较少,甚至看上去感觉模糊化,以为古代没有纪小时间。古代生活照长用「一炷香时间」「顷刻」等来表示小时间,貌似不成系统,也不均数。

漏刻计时器

漏刻计时器非常早,已在姜太公兵法《六韬》中有记载。「明告战日,漏刻有时」(语出《六韬·分兵》)。

漏刻计时器是采用漏水的方法来计算时间,秦汉大抵以一天120刻为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语出《汉书》)

历史上漏刻制度不一,有时100刻,有时120刻,有时96刻,有时108刻。为了符合被12整除的原则,又要符合时辰整数分段,最终采用96刻制度,一刻相当于今15分钟。

夜间专门的计时方法

古代夜间是不许像现在这样花红酒绿的,为了不消耗体力保证第二天良好的工作,以及抑制夜间消费,古代的各大王朝都采取「宵禁」制度,所谓宵禁,就是大概到了戌时末亥时初,就必须回家睡觉,不准在外面闲逛,设有夜间巡逻人员,如果被他们抓住有夜生活,会被重罚的。

夜间可以出来的除了巡逻人员,还有打更的。亦即,将夜间分为五个时辰,称之为五更。

一更(jing):戌时,现晚七点到九点。二更:亥时,现晚九点到十一点。三更:子时,现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四更:丑时,现凌晨一点到三点。五更:寅时,现凌晨三点到五点。五点之后天就亮了,撤销宵禁。

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大概十五分钟,故古时多说某时某刻,诸如一个罪犯背叛死刑,推出去午时三刻斩首。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11:45,是阳气最重的时刻,意思是让罪犯死了连鬼都不能做。

点,更之下的专用时间

点,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在更之下,有个名叫点的专用时间,一更分为五点,差不多现在的24分钟。三更两点,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深夜11:48。

那么,刻以下呢?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而分以一个时辰120分和96分、108分的不同算法,一般为了方便计算以120分为一个时辰,与现在的分一样。根据古代度量衡单位通用习惯,分、秒、忽、微、纤、沙。等,时间小数目常以百进制为计算,也就是说,一分钟等于一百秒,一秒等于一百忽,一忽等于一百微,一微等于一百纤,一纤等于一百沙。

由于分有不同的进制,所以很难精准的对照今日分秒,大抵以120分好计算一些,但秒以下与今日的秒制度不同,故现在的时间制度难以精准的对照古代的时间制度。一般说到某时某刻即可。

古代的时区

时区,是现在才有的概念,当西方人环球之后,1884年,把英国伦敦作为零度经线划分出来,零度经线以东叫东经,零度经线以西叫西经。零度经线在中国称之为本初子午线。 其实中国古代把经线叫子午线,一般以长安为本初子午线。

古时虽然也发现子午线不同的地方其日出日落有先后,但是并没以政府名义颁布规定时区。所以当地人就以自己所在地的太阳时为时辰推算。(推算八字的用的就是当地太阳时)

民国时期,中国分为长白时间、中原时间、陇蜀时间、新藏时间、昆仑时间共五个时区。

以中原时间为颁布在国际上的标准时间。中原时间就是现在的东八区北京时间。

中原时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新藏时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昆仑时区:以东经75(82.5)度为中央子午线。

长白时区:以东经135(127.5)度为中央子午线。

共和国后改全国为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使得跨越五个时区的中国使用同一个标准的时间,这在全世界时区制度上,还没有跨越这么大的时区制度。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是最早的钟表。

水运仪象台报时装置

第一层木阁又名「正衙钟鼓楼」,负责全台的标准报时。木阁设有三个小门。到了每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做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又分为时初和时正)的开始时,就有一个穿红衣服的木人在左门里摇铃。到了每个时辰的正中,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木人在右门里扣钟。每过一刻钟,一个穿绿衣的木人在中门击鼓。这层木人动作由昼时钟鼓轮控制。

第二层木阁负责报告时初、时正。该层木阁正中有一个小门,每逢各个时辰的开始时,一个穿红衣的木人持时辰牌出现在小门前;每逢各个时辰的正中,一个穿紫衣的木人拿着时辰牌出现在小门前。此层共有红衣木人和紫衣木人各12各,时辰牌牌面上依次写着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这层木人的动作由昼夜时初正轮控制。

第三层木阁负责报告时刻。该层木阁正中有一个小门,每到一刻,一个穿绿衣的木人持刻数牌出现在小门前。此层共有96各绿衣木人,刻数牌牌面上依次写着初刻、二刻、三刻、四刻等。这层木人的动作由报刻司辰轮控制。注:正子时、正卯时、正午时、正酉时,时兼刻,紫衣小人出场。因此只有96个绿衣小木人。

第四层木阁负责晚上的报时。该层木阁中间有一个小门,木门内置一小木人,逢日落、黄昏、各更、破晓、日出之时,木人击钲报时。这层木人的动作由夜漏金钲轮控制。

第五层木阁负责报告晚上的时间。这层木阁中间有一个小门,日出、日落、昏、晓、各更,一个穿红衣的木人持牌出现在小门前。各筹(点),一个穿绿衣的木人持牌出现在小门前。这层木人的动作由夜漏司辰轮控制。起更(16:48)、日落、昏、一至五更、日出、晓、收更(7:12)共11个红衣小木人。每更五筹,共30个绿衣小木人。注:冬至夜六十刻、夏至四十刻,冬至-夏至,每九天增加一刻,即日出/日落小木人每九天,从起更向一更移动半刻;昏/晓为日出/日落下两刻半,即昏晓间,冬至五十五刻、夏至三十五刻,昏/晓小木人随日出/日落小木人每九天向下移动半刻。

五层木阁共有12个紫衣小木人、23个红衣小木人、126个绿衣小木人、1个击钲小木人,累计162个小木人。

每层木阁内都有相应的机轮或轮辋,上挂抱牌木人;或用拨牙拨动门口木人手臂敲打乐器。这些机轮都装在一根机轮轴上。机轮轴有传动机构和天柱相连。天柱是贯通全台上中下三隔的传动轴。天柱下有个下轮,与枢轮轴伸出的地毂相结合。当作为原动轮的枢轮转动时就经过地毂传动,使天柱旋转起来,由此带动全仪。

旬休制度

古代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星期休息制度,但有旬休、沐休制度。所谓旬休,每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大概十天一旬,每一旬的最后一天休息,差不多做九休一。基本上是「五日一沐休,十日一旬休」。所以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为沐休时间,每月的初十、二十、月末(三十或二十九)为旬休时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