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前爵位是吴王,为何登基后定国号为明?

说起来元大都皇宫里的正殿就叫“大明殿”,对应的殿门叫“大明门”,相当于明初的奉天殿和奉天门。反正“大明”是个公认的好词就对了……

这里可以说说“吴”的由来。据俞本《纪事录》,龙凤七年(1361)韩宋政权封朱元璋为吴国公。这个爵位当然是和地域有关的。广义来说江南之地可以叫吴地,而三国孙吴、五代杨吴都曾以朱元璋占据的应天(南京)为都城,这个联系是没有问题的。不清楚“吴”这个名号到底是哪一方选的,但名义上一定是韩宋封的爵位。

在朱元璋受封吴国公之后,龙凤九年九月,原来以元朝太尉衔在平江(苏州)开府治事的张士诚自称吴王。龙凤十年(1364)正月,朱元璋也进爵吴王,隐然有与张士诚相抗衡的意味。因此民间出现了称张士诚政权为“东吴”,朱元璋政权为“西吴”的说法。《明英烈》评书里朱元璋有“西吴贤王”之名,也是从这儿来的。朱元璋这次进爵名义上大概也是奉小明王之命,虽然那时小明王已经在其掌握之中了。而朱元璋在掌握实权的情况下也没有改号,说明他是认可“吴”这个名号的。

“吴”当然也有一点儿神秘寓意。权衡《庚申外史》载江南民谣:“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结果1367年朱元璋独立建政、称吴元年的时候,正好是(丁未)羊年。张士诚方面或许也希望这个“羊儿年”给他们带来好运吧,然而“东吴”却在这一年灭亡了。

不过在当了七年吴国公、吴王后,朱元璋成为了大明皇帝。或许因为朱元璋决定不想再承认曾经从属于韩宋政权,所以要把韩宋赐予的名号一起废除掉?或许又有什么术数上的考虑,则又非今人可得而详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