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刚: 二刚的“老头”与二刚的画

二刚的“老头”与二刚的画

我 看 刘 二 刚 的 画

文 / 王家春

二刚老师生于1947年,今年刚好70周岁,孔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年正好是二刚老师的心与自然大道融为一体的年龄,人能做到从心所欲,想干的事情去干了,又不违反规矩,该是何等的修行才能换来,而这一切,二刚老师画中的“老头”做到了,二刚老师也做到了。

▲ 登高看风景 ▏69×69cm

我与二刚老师相识,缘于一位北京的共同朋友——怀一。 交往十多年来,对二刚老师由浅识到深知,越来越从二刚老师身上看到了中国绘画的精髓,看到了中国绘画的精神。可以说,对二刚老师的敬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二刚老师成为我敬重的为数不多的画家之一。

▲ 晨练 ▏68x68cm

二刚老师早年是画连环画、剧场布景的, 按传统的人物造型要求,他的功底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为什么二刚老师的绘画能走向今天这样的面目?这是我多年来比较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二刚老师给出了答案。他说,因为写实已不能表现他想表现的思想,因此,他便创造了独属刘二刚的“老头”形象。

▲ 鸟市 ▏57×40cm

想起了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的一句话:“具象已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所以我走向了抽象。” 与二刚老师的绘画变法何等的相似。于此,刘二刚便为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贡献了一个可爱的“老头”。

很多艺术家都在追求变法,画人物的在追求变型。但是,好端端的和尚能变成歪瓜裂枣的小丑;端端庄庄的美女能变成使人恐怖的女巫;朝气蓬勃的少年能变成丑陋不堪的恶少。这样的变,给人的不是艺术的美,而是另一种不愉快的感受。 二刚运气好,变了个“老头”出来,人见人爱。

▲ 登高观日图 ▏89×96cm

为什么?因为二刚画中的“老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他集传统文化中的睿智于一身,亦庄亦谐。看他的画,有时使人一乐,有时使人沉思;有时使人释怀,有时使人奋进。总之,二刚画中的“老头”有一股神力,在艺术欣赏中教会你很多有趣的做人的道理。

▲ 高岭两立 ▏68x68cm

艺术当随时代才有生命力,二刚的画正与这个时代契合,他用自己独创的人物形象,夸张地去表现人民的智慧、人民的豁达,也是讴歌人民、讴歌生活的一种艺术方式。有品位、有格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感动着很多看画的人。

▲ 皆大欢喜 ▏46×137cm

这个画像酒,喝了它就有了侠肝义胆,情不自禁想找一些责任和担当。这个画像茶,喝了它就有了平静中和,再烦的事也随它去吧。这个画像粮,吃了它就满身有劲,满满的正能量。这个画像药,吃了它就会解开人生很多不容易解开的心灵的疙瘩。

▲ 皆大欢喜 ▏46×56cm

二刚的画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他用笔极简, 寥寥几笔,趣味横生;他构图奇险,出其不意中使人感觉就该如此;他用色单一,单纯的用色却表现着五彩的生活。就如八大的画一样,简单的背后藏着复杂。有些人的画画得很复杂,感觉很单薄;有些人的画画得很简单,感觉却很厚重。二刚的画就属于看似简单实则厚重的艺术,能达到这个境界,才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 面壁累了也得歇歇 ▏34×34cm

最近一个时期,二刚老师创作了一批“人小景大”的新作,古稀之年,力求艺术再拓一个新的疆域。这批画中,似乎要寻求一种新的笔墨精神。传统的笔,无非是讲钩、勒、皴、擦、点;墨,无非是讲烘、染、破、泼、积。但是,二刚的笔墨追求,已经高于这样的定义,他在寻找一种用中国的笔墨意造的一种精神,一种意境。我相信他会做到,他会探寻出一种属于二刚特色的新的笔墨图式和笔墨精神。

▲ 雨霁心情放 ▏69×46cm

很多艺术家、艺评家为二刚的绘画叫好,我并不奇怪,因为人民喜欢。这个好那个好,都不如人民说好好!

来源: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