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手下哪位战将重组湘军,在甲午战争中与日军血战于牛庄?

文/赵心放

魏光焘

左宗棠创立不世之功有不少得力助手,刘锦棠和魏光焘是其中的两位。

左宗棠和刘锦棠的事迹,笔者已有拙文发表。魏光焘参与陕甘地区平叛和收复新疆。协助刘锦棠及以后本人主政新疆期间,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新疆的战后重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甲午中日战争中,他率军在陆地战场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充分展现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的气概。魏光焘也是个值得万众敬仰的英雄人物。(一)魏光焘参与陕甘地区平叛,负责收复新疆的后勤保障工作

魏光焘(1837—1916年),字午庄,别署湖山老人,清邵阳县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金潭乡)人。在晚清的高官中,他出生最贫苦,文化程度最低,当过淘金工人和厨师,19岁徒步去江西吉安曾国荃部投军,后调至左宗棠部。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时,指派他在汉口操练骑兵和制造炮车,而后统率五营“武威军”,奉调入陕甘地区平叛,这是魏光焘统领部队独当一面之始。

在陇东一带,魏光焘率部作战数年,逐步将该地区的多股叛军消灭。统军作战之外,他身兼平(凉)庆(阳)泾(川)固(原)化(龙川)盐法兵备道道台,负责整修城池,重修书院等战后重建工作。当时的甘肃所辖范围极大,基本包括今天甘肃、宁夏、青海的全部,新疆天山以东、内蒙古的西部,且平凉地区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根据左宗棠的指令,率部在泾川到兰州的千里驿道两侧栽种树木,5年累计栽种20余万株,此外在驿道沿线架设了较大桥梁40多座。光绪七年(1881年),魏光焘升任甘肃按察使(主管全省政法)。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主要负责稳定大后方甘肃,做好进疆各路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在新疆任职期间,魏光焘勤政谋政,使新疆初步恢复了元气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魏光焘入疆为首任布政使,布政使负责财税、人事、户籍、交通建设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省长。刘锦棠任新疆巡抚四年多,因伤病缠身且念及老家的祖母,经朝廷批准开缺(辞职)回湖南后,由魏光焘署理(即代理)新疆巡抚。

在担任四年多的布政使、三年的署理巡抚期间,令人称道的是,魏光焘在治理体制、赋税、屯垦、教育、交通建设诸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政绩,使新疆初步恢复了元气。

新疆建省之初,封建主“伯克”的特权被废除;最高军事长官伊犁将军的职权萎缩,旗人伊犁将军抵制汉人巡抚的政令,还故意不发军饷意图激起兵变.....新政实施伊始,体制、人事上的麻烦事接踵而至。魏光焘是从战争中历练出来的行政长官,丝毫不退缩,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政。那些严重违纪、贪污腐化的官员一经被发现或举报,魏光焘旋即严肃处理,甚至“斩立决”,全疆吏治很快得到改观。

由于久经战乱,新疆的多数老百姓十分贫穷,吃了上顿没下顿,起码的种子、农具等无钱购置。魏光焘命令各地官府先行把维持生计和购买种子农具的钱借贷给农户,第二年有收成后再归还。

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是恢复生产的关键,魏光焘督促各地官府招募民工,在迪化、库尔勒、乌苏等地修建水渠。引塔里木河水灌溉,使南疆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他还将过去的“人头税”改为按田亩征税。为鼓励开垦,制订了开垦荒地第一年免田赋,第二年减半的政策,使老百姓垦荒的热情高涨。发动老百姓开垦罗布淖(罗布泊)周边荒地。派员从湖南选购蔬菜种子近1000石,用于新疆当地种植。主持引进种牛痘的预防技术,有效防止了致人于死地的天花病传染流行。他主持开办了新疆第一所书院——博达书院,招各族士子入学。该书院为现代乌鲁木齐第一中学的前身。他十分注意搞好民族关系和军民团结,严禁军人私自种田放牧。

还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组织人员绘图勘界,立约通商,与沙俄据约力争国界,收回帕米尔失地。本人所著《湖山老人自述》载:帕米尔地区为中俄交界之所,方圆千余里。先我国立有御碑,后俄国占据,余软硬兼施照约力争,逼俄人交还原地。

(三)重组湘军,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于牛庄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分海战和陆战。世人比较清楚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知晓陆战的人不多。由于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屡遭失败,清政府被迫起用已撤编的湘军。此时,魏光焘因母去世丁忧在家,接到朝廷“夺情”征召的命令,(笔者旁注:按照古规,父母辞世,在外做官的后人要辞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因紧急公务需要,朝廷下诏中断守孝时间,称为“夺情”。)56岁的魏光焘以国事为重,慨然受命,迅速联络李光久等一批湘军宿将,招募其旧部3300余人,编为6个营。虽然“强墨从戎,仓卒成军”,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率军奔赴东北抗敌。

1895年年初,湘军各部陆续抵达辽河下游的田庄台,计划发动第三次反攻海城之战。牛庄是湘军后方重要据点。3月3日清明节那天,日军突然兵分两路向牛庄进犯,魏光焘率部抗击。日军兵力有2万余人,火炮59门。魏光焘部加上增援部队仅5千7百余人,火炮不足10门。因众寡悬殊,激战两个多时辰后退入庄内,据守房屋苦战。

魏光焘来往指挥,其间竟然换了三次坐骑。深夜时分,魏光焘带队突围,混战中失陷于敌阵,他带着马躲到芦苇中,日军用刺刀在芦苇中乱刺,几次刺到马蹄,可是他的马一动不动,躲过日军搜索。后来,他称自己的坐骑为义马。此战湘军伤亡2千多人,中下层军官几乎全部牺牲,他们也击毙了少佐以下数百日军。

这次战斗湘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虽败犹荣,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战后朝廷下诏表彰他“孤军苦战,不计胜败”,并命他接手统领关外军务。

魏光焘尽管只读过几年私塾,文化程度很低,但十分好学,戎马倥偬间,一有空闲就请幕府内的文化人教他读书作诗习文,多年不辍。他还爱好研究天文地理,为此专门购置了测量仪器。他成为高级官吏后,诗文、书法都已颇具功底了。他著有《慎微堂诗稿》《文稿》《新疆志略十四年》等,可惜未出版,均毁于战火,仅有自传体《湖山老人述略》1卷,载民国《邵阳魏氏族谱》卷首。

他离开甘肃赴新疆就任时,甘肃学政(主管全省教育)陆廷黻赋诗赠别,魏光焘写了首《移官新疆和陆渔笙学使送别韵》:

嘉峪山头古关上,六年两度记同游。

天然万里中西界,独立三边缥缈楼。

莽莽河山春入画,悠悠秦汉岁如流。

重来驻马登高望,一带长城系远愁。

笔者细品魏光焘其诗,感觉有唐代边塞诗人的风格韵味!

1895年5月后,魏光焘先后任江西布政使、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任职期间均有建树。1905年回乡养老。1916年3月15日病逝,享年79岁。

小编按: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军备事实上要远超日军。单从火炮来看,清军拥有量超过1000门,且口径极为巨大,是日本陆军的10倍左右。1891年英国评清朝海军实力为世界第八,日本是排名是十六,而美国认定清朝陆军稳居世界前三。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曾从事多类工种和企业管理工作。近来年发表的各类体裁文字散见于网络和本地报刊。重庆南岸作家协会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