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怀萱堂永怀慈母,蒋百里孝心一片

1923年3月14日,蒋百里的母亲杨镇和夫人因病不治,乘鹤西去,享年69岁。

蒋百里

蒋百里当时正在北京,闻讯大恸。多年以来,他四处奔走,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没有让母亲尽享天伦之乐,现在补救也来不及了。

蒋母一直在期盼着左梅生一个大胖小子,接续蒋家的香火,但是,事与愿违,左梅继生下蒋昭、蒋雍之后,又先后于1919年、1921年和1923年生下了蒋英、蒋华与蒋和三位千金。蒋百里长得英俊潇洒,左梅夫人容貌超群,他们生的女儿一个比一个漂亮,堪称“五朵金花”。

1923年3月的一天,左梅生下蒋和尚未满月,蒋百里就坚持要到北京西郊的西山赁屋居住,以便静心写作,同时让产妇静养。3月的北方,乍暖还寒,产后的左梅身体还很虚弱,她认为不宜到荒凉的西郊去冒风寒,但蒋百里认为西山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有利于调养身心。

左梅拗不过丈夫,只好同往。

蒋百里在西山租了一所久无人居的屋子,里面蛛网尘封,霉气湿重,虽经洒扫清理,但对生育不足一月的产妇而言,绝非适宜的休养之所,加上北地严寒,左梅在夜间着了凉,害起产后热来。蒋百里大为着慌,觉得对不起夫人,自己一意孤行,写作计划既无从完成,还害得夫人生了大病。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蒋百里怀着愧疚的心情携夫人返回北新桥锅烧胡同家中时,他得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他们走到胡同口,远远看到8岁的长女蒋昭依在大门口迎候他们。蒋昭见着父母即大声叫道:“可了不得,奶奶死了,你们快快回来呀!”

蒋百里闻言大惊,三步并做两步跑进屋里,看到了从硖石发来的报丧电报。白纸黑字,确凿无疑,蒋百里只觉得双眼发黑,浑身痉挛,痛不欲生。左梅夫人无从劝解,只有伤心地陪着丈夫垂泪。情绪稍微稳定下来,蒋百里决定即刻南下奔丧。他把夫人送进德国人开的医院继续治疗,又忍泪含悲给恩师梁启超写了一封信,让恩师挥笔为母亲书写铭文。

安排好京中之事,蒋百里当晚便乘火车南下。到了硖石老家,看到母亲僵硬的尸身,蒋百里扑倒在地,大放悲声。他是远近闻名的孝子,14岁时割肉疗亲,救了母亲一命,后来外出求学任事,不管天南海北,总不忘寄钱供养母亲。而今母亲仙逝,唯一的儿子却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怎不令他痛彻心扉?母亲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往昔相依为命的情景,历历在目,现在却已天人永隔,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其痛正在于此。

事母至孝的蒋百里决定建造“怀萱堂”永远怀念母亲。按当地风俗,人死后每七天叫一个“七”,满七个“七”即四十九天时叫“断七”,“断七”时常请和尚道士来念经超度亡魂。为了赶在“断七”那天启用怀萱堂,蒋百里带领前来帮忙的亲戚乡邻日夜施工,终于及时修建完成。

谭延闿

怀萱堂为五开间的大厅,方砖铺地,外形古朴雅致。匾额上的“怀萱堂”三字是湖南名流谭延闿的亲笔,堂内墙上悬挂的是梁启超书赠蒋百里的对联:“慷慨各努力;闲暇辄相思。”另外还挂着蒋百里在德国时与兴登堡元帅的合影等,都是足以光宗耀祖的珍贵物品。

梁启超接到蒋百里信后,特地写了《蒋母杨太夫人墓志铭》,寄到硖石,凭吊蒋母。蒋母得梁启超的大手笔为她立传,大可以安心西归了。

梁启超

“断七”开丧之日,蒋百里身披袈裟,手持念珠,趺坐于怀萱堂前诵经,为母亲超度。

由于蒋母泽被乡里,贤名远播,蒋百里知名海内,交游颇广,各地前来吊丧致祭者络绎于途,挽联挽幛挂满怀萱堂内外,成为硖石前所未见的一大盛事。

蒋百里在保定军校任校长时的门生弟子遍布全国,闻讯后前来致祭的也不少,其中湖南学生的祭礼最重。他的高徒唐生智已在赵恒惕手下做了师长。唐生智等闻老师母丧,即派龚浩为代表,携大批银元来到硖石予以资助,解了蒋百里的燃眉之急。蒋百里与唐生智等人的师生情谊后来历经风雨,久而弥笃。

办完母亲的丧事,蒋百里马不停蹄地返回北京,左梅母女在等着他照料,许多社会活动在等着他参加。

(杜继东:《蒋百里传》,中华书局,2018年版)

作者简介:杜继东,1966年生,甘肃省永昌县人。历史学博士,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处长。从事台湾史、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谢敏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