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为什么要和魏忠贤并称为“朕与厂臣”?

天启皇帝 朱由校(1605-1627年)皇帝会做木匠,但只是业余爱好

明熹宗朱由校的天启年间后期,太监魏忠贤的地位如日中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九千九百岁、提督东厂、司礼监秉笔太监,连内阁给皇帝拟写圣旨,提到皇帝和魏忠贤时都要写上“朕与厂臣”。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当时的人和后人多数认为木匠皇帝是个文盲半文盲,只顾做木匠,让太监魏忠贤专权乱政?

其实大错特错。木匠皇帝15岁登基,22岁去世,记载他工作的实录--《明熹宗实录》共有140万字。《明实录》总共1600万字,记载了从朱元璋创业到天启皇帝去世300余年的大事。300年共1600万字,木匠皇帝7年就140万字。这个比例自己去算一下。为什么木匠的实录写了那么多?因为干的事情多。

我看《明熹宗实录》,有个感觉,这个人绵里藏针,深藏不露。他非常勤政,上朝、批阅文件从不耽搁,中心组学习经常举行。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他都比较严格地遵守,免得文官骂自己。

上台前一年(1619年),明军和后金军队在辽东萨尔浒大战,明军伤亡5万余人,大败而归,辽东形势转攻为守。为了打赢这一场战争,万历皇帝下了血本,两年时间共投了1900万两白银,这是天文数字,明朝中央财政一年正常的收入是400万两白银,这一战,明朝元气大伤。

木匠上台之初,辽阳、沈阳相聚失陷,木匠将自己准备结婚用的钱都拨出来做了辽东军费。不久,四川的土司奢崇明又举兵叛乱,占领重庆,围困成都一百多天。木匠上台时的形势是亡国的形势。朝廷没有钱了,那些文官(主要是)只会反对加税、反对征税,还整天附庸风雅,游山玩水,吃喝玩乐。

《明神宗实录》修了5年没有看见成果,木匠批示,请大家不要动不动请假,到处游玩、喝酒,抓紧把万历皇帝的实录修好。木匠有一个批示,批下去两个月不见动静,没有反馈,没有声音,木匠追查,批示被有司压在办公室,根本没有拿出去办理。

明末的官场纲纪松懈到什么程度,或许只有当时的人知道,我们从只言片语中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万历皇帝有办法对付哪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吗?万历皇帝说一句,这些人已经准备了十句反击;争国本的事让万历皇帝心灰意冷,此后更少批复大臣的折子,批什么?批一句有十句等着反驳你;而正事批下去又拖拖拉拉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总之万历皇帝到晚年是向文官投降了,躲起来。

年长的万历皇帝尚且管不住这些文官,尤其是东林党。嘴上没毛的少年木匠能管好他们吗?不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为此木匠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代理人,这个就是太监魏忠贤。木匠遇到难办的事就做做木匠,难办的事就交给魏忠贤去办,比如杀人这种事,要钱这种事。

“朕与厂臣”是随便叫的吗?九千九百岁是随便叫的吗?不是。没有帽子、没有雷霆之威,怎么能办大事?魏忠贤杀了多少人?杀了杨涟、左光斗等数十位大臣。魏忠贤一个太监敢随便杀大臣吗?不敢。谁同意的?答案:木匠。谁指使的?答案:木匠。木匠为什么自己不动手,要魏忠贤动手?木匠是皇帝,皇帝要顾及形象,怎么能随便杀人?尤其是杀把祖制和道德挂在嘴上的东林党。木匠要当好人,坏人让魏忠贤做。

平心而论,魏忠贤没有辜负木匠的重托,魏忠贤杀的人都是皇帝不喜欢的人,都是自视甚高,叽叽歪歪有一套、真本领没有的那些人;都是把万历皇帝逼得30年没有出紫禁城(0.72平方公里)的那些人。

通过魏忠贤的努力,到天启后期,朝廷六部、各地督抚基本换成听上头话的人了,短短几年时间,木匠就重建了朝廷权威,基本摆脱了万历皇帝被东林党以祖制和道德绑架的困境,木匠已经可以轻装上阵。这个时候,木匠想打战就打战,想议和就议和,想要钱就有钱,想去南京没人挡得住。崇祯皇帝能做的吗?一点都做不到。

有权威,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天启后期,朝廷基本平定了四川奢崇明的叛乱;辽东的宁锦防线固若金汤,皮岛的毛文龙在天启皇帝的关心下,像钉子一样钉在后金后方,辽东局势得以稳住,皇太极急的直跺脚。

乱了几十年的明朝,这时候居然出现中兴的希望。但天不佑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22岁的木匠皇帝去世,崇祯皇帝接手后,一改哥哥天启皇帝的思路,把大明彻底葬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