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为何痛哭?长孙皇后如何成为最贤惠的女人?

史书记载“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大声痛哭。

皇后六月去世,十一月埋葬于昭陵。太宗经常想念皇后,不能自已,于是在宫苑之内修建一个多层楼,为的是便于自己经常登临,了望昭陵。有一次,太宗引领魏征同登,让魏征看昭陵。魏征说:在哪里啊,我眼睛不好,看不到啊。太宗就用手指示,那不就是昭陵吗?啊!魏征故意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他在贞观九年去世,埋葬于献陵。

魏征的意思是:作为儿子,你不想念父亲单单想念妻子,这让天下人知道了,可不是一个好榜样啊。毕竟,我们是以孝治天下啊。魏征的意思,唐太宗何尝不懂?但是他太想念皇后了。在魏征面前,太宗大概也用不着掩饰,他再一次哭了起来。这次长哭之后,太宗下令拆毁这座层楼。

那座思念楼虽然拆了,但在太宗的心中,思念始终未断。长孙皇后生前对唐太宗有影响,死后依然有影响。皇后生前对太宗的事业有帮助,死后依然有帮助。一年以前的五月,李渊去世。十月,唐太宗安葬了父亲。唐太宗认真地履行了作为儿子的一切手续,恭恭敬敬地把父亲埋葬。他哭过,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很多地方对不起父亲。为这痛哭的时候,他是真心的。

有的时候,父亲的去世让他感到有些轻松。这个时候,他的哭完全是履行仪式,并不真的伤心。如今,皇后紧跟着去世了。比起父亲的去世,皇后的去世才是对唐太宗的真正打击,对于皇后的离去,唐太宗的痛哭是发自内心的。李世民身边女人众多,但是真正获得李世民真心的只有一个,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召集武官们演习射击,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

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在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

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言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春游曲

【原文】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园林里的桃花向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里美丽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红润,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是学她轻盈的身姿。

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黄莺的歌唱。

何必远远地打听她的林下风致,她的风流出众早已闻名于世。

注释

1、上苑:即皇家的园林。

2、新桃:一作杏。

3、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4、偷面色:偷得艳妾的美容。

5、学身轻: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

6、来去:指舞蝶来去。

7、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8、“林下”两句:林下、风流:举止潇洒,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情态。

9、逺(yuǎn),古同“远”。

【作品鉴赏】

《春游曲》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美景写美人,寓情于景

桃红柳绿,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红,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宋代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兰闺艳妾动春情”,身居“兰闺”的“艳妾”,是诗人自称,“艳”既说她姿色的美丽,又示她盛装的打扮,或许可以理解为她赏花前特意梳妆,心情极佳的状态,也映证了萌动的“春情”,又或许她潜意识里刻意盛装打扮,艳压满园春色。可以想见,春和日丽,上林苑中桃花明艳,满苑飞花澹荡,唤起了端庄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颗烂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刚刚绽放的桃花灼艳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骄傲的皇后认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飞檐边刚刚发芽的御柳纤细漫脱,自负的皇后认为那必是学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吕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高诱则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临水开放的含露娇态,娴静而美好。“偷”与“学”采用了拟人手法,也对照了上句的“艳”。

与“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红,而“偷面色”则是说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艳丽,人比花红,这是何等的自信!“檐”,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当处于高处,“嫩柳”,始发新芽的柳枝,少了柳叶的累赘,更显纤瘦,可见檐边垂挂的柳枝不仅纤细而且修长,同时“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静中有动。这两句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关于黛玉的容貌描写——“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可见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更为新颖的是以她的红润脸色喻桃花颜色,以她的轻盈腰身喻柳树的纤细,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写法,新鲜活泼,生动形象。既颂了桃柳之美,更赞了人之美。构思巧妙,一举两得。中唐诗人李贺的“小红长白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许就是受了此诗的启迪吧。

《春游曲》抒发了游春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比“林下之风”的自信精神

满苑桃花竞绽,万枝红雪繁极,迷蝶流连翩跹,悠然自得;御楼细柳依依,千条软丝无力,流莺绕树清啼,闲散自在。“来去”二字形容她花间穿行如蝶,“长短”明写柳枝繁多,暗指啼莺和鸣,清亮的莺啼,犹言她欢笑如莺。“看”、“听”二字,让读者时时感到游春之人充满感情地欣赏美景的情形。诗歌就这样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衬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见,大唐皇后流连于桃树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发乎内心的吟吟笑语如林间婉转的莺啼般动听。其悠然肆情之状,无不彰显她身为上苑女主之尊。

“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结局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须细参“林下”、“风流”二词,意即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东晋王凝之妻,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 后因称妇女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 魏晋人物神情散朗的风采,为唐人所推许,这当是初唐贵妇的一种追求与考评。结尾以问答形式夸耀了这里的出众风流,而这“风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语双关,赞美这里的景好人美,点出题旨。

这首诗名为“春游”,实际是借春游写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诗中明写春色,却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局长孙皇后以“林下”、“风流”自许,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名家点评】

《古今女史》:明代文学家赵世杰:长孙皇后,唐太宗文德皇后也,隋左骁卫将军晟女。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鍳,矜尚礼法。归太宗,初以太子妃,为皇后,性约素,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尝作《游春曲》,帝(唐太宗)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说诗补遗卷五》:明代文学家冯复京:唐宫掖,文德皇后《春游曲》甚工艳。“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觉身轻。”虽江徐敛袵。

《名媛诗归》:明代文学家钟惺: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盛德。诗中连用井上、檐边、花中、树上、林下,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著。

《淑女诗300首》 :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副教授洪丕谟:春天来了,扣动少女的春情,于是出游上苑。全诗从杏花明艳款款道来,一路穿柳渡桃,看蝶听莺,不着一个“游”字,而尽得春游风流,诗笔堪称女中一流。又,诗中不说人面如桃,反说“桃偷面色”,也足以让人叫绝。

《历代女性诗词曲精粹》:云南省昆明市老干部诗词协会理事仉凤峨:此诗很有趣,它不说游春的妾面如桃花,而是说桃花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偷”得了妾的“面色”;不说妾的腰肢好似风摆柳,而说是嫩柳学得了那妾的“身轻”。游春人在上林苑的红花嫩柳中看蝶舞、听莺啼,但上林苑又像一面镜子,让读者看到了一位自由自乐的绝色佳人! 那么,这绝色佳人是谁呢?“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作者介绍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一般指文德皇后(长孙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 ,河南洛阳,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为汉族,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氏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即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于36岁在立正殿崩逝,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本 名

长孙氏

别 称

秦国夫人、赵国夫人、秦王妃、长孙皇后、文德皇后

字 号

小字观音婢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鲜卑裔)

出生地

河南洛阳

出生时间

公元601年3月15日

去世时间

公元636年7月28日

主要作品

《女则》,《春游曲》,《史论东汉明德马后》

主要成就

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留下“千古贤后”的美名

谥 号

文德皇后

追 封

文德顺圣皇后

父 亲

长孙晟

母 亲

高氏,高劢之女,高士廉妹妹

兄 弟

无乃,无傲,无宪,无忌,无逸

夫 君

唐太宗(李世民)

儿 子

李承乾,李泰,唐高宗李治

女 儿

李丽质,城阳,李明达,新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