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千年的火焰——中蒙联合发掘匈奴贵族墓地发现用火痕迹

第一根火把的发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郑州12月4日电(记者桂娟 李文哲)“这些用火痕迹,以独特的形态记录着两千年前草原深处那一场悲壮的葬礼,为我们研究匈奴贵族葬俗提供了新的线索。”中方考古队执行领队周立刚说。

在日前结束的2018年中蒙联合考古项目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系的考古队员们在高勒毛都2号墓地189号墓内发现与火直接相关的遗迹。

燃烧的动物油脂和沙土的微妙反应将火把燃烧的痕迹保存下来。两千年后,当中蒙联合考古队的队员们揭开沙土,看着木棍一端的灰白色沙团,仿佛看到了凝固千年的火焰。

墓室填沙中的灰白色沙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周立刚介绍说,该墓室中部发现鱼骨状排列的木头层,中间木棍南北纵向放置,两侧木棍东西向整齐排列。两侧木棍靠中间一端都向下倾斜,相邻间距约40厘米,上下至少4层。

无论粗细,木棍大部分都是一端有燃烧痕迹并且包裹灰白色沙团。这些现象表明,沙土之中的木棍并非直接填入,而是一端被裹上某种物质并浸透油脂点燃后填入。

“这些木棍可能是作为火把照明或者举行某种仪式后,被整齐填入墓坑中的。或者,举行下葬活动的人们希望它们被烧掉,在一端进行处理并点燃,但是填入墓室中很快熄灭了。无论是哪种情况,木棍整齐排列、一端燃烧的痕迹都说明,它们与丧葬仪式有着密切关系,再次证实火在匈奴贵族丧葬仪式中有着重要作用。”周立刚说。

木头层中燃烧痕迹(南向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介绍,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发现的匈奴贵族墓葬中,有多种与火有关的遗迹遗存。高勒毛都2号墓地1号墓近1米厚的木炭层中出土的十几辆马车构件,说明墓室中曾燃火烧毁随葬车辆。另外,主墓葬北部石列和石圈中常见烧过的动物骨骼碎屑,但附近并没有火烧迹象,说明这些骨骼是在其它地方烧毁然后撒到此处。

“中方考古队员一直试图在沙土中寻找一些与丧葬习俗有关的遗迹现象,比如石块是否加工、沙土是否分层、坑边是否修筑等。起初,发现浅黄色填沙中的灰白色沙土时很难辨别,直到一处带有明显液体滴落痕迹的沙团出现,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周立刚说。

河南省赴蒙古国联合考古项目于2017年7月启动,河南省组成的中方考古队与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联合考古调查、测绘、发掘、研究和保护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合作完成“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考古研究项目。根据计划,中蒙双方将于2019年6月开展第三期田野工作,结束189号主墓葬的发掘。随后将开展相关研究和报告编写工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