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陵墓出土女用金冠,这顶金冠很稀少,最后成博物馆的宝贝!

1964年夏,在苏州盘门外的盘溪小学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座令整个考古界都轰动的元代大墓。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尤其是其中的一顶女用金冠,最为贵重,这顶金冠被送到苏州博物馆珍藏。可更珍贵的墓主人的遗体,因为古尸保存技术的不成熟,却遭到了灭顶之灾,您想知道事情的真相,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苏州盘门外的盘溪小学施工,谁也没有想到,开推土机的师傅一铲子,竟推出了一座古墓,文物工作者接到消息,急忙赶到了现场,他们揭开墓顶的青砖,踩着梯子走到墓内,发现这座大墓是一个夫妻合葬墓,考古人员虽然在女棺上没有发现什么线索,却在男棺的盖面上发现了用金粉写的六个大字——皇考宣王之柩。原来墓主人并不厉害,而是墓主人的儿子厉害,竟然是皇帝。那就数吧,只要数数在墓主人下葬的年代,在苏州称帝的,答案只有一个,这个皇帝,只能是元末的张士诚。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身处元末,从10岁起就开始行走江湖,四处贩盐。长大后,通过组织了一场"十八条扁担起义",揭竿而起,很快成为元末一支强有力的农民起义军,而称霸中国东南地区。1363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追谥自己很早去世的父亲为"宣王",于是才有了前面考古人员看到的那六个大字。母亲去世时,张士诚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期。于是,张士诚为父母精心营建了超规制,超豪华,超安全的坟墓。

考古人员打开张士诚母亲的棺椁,发现这位张老夫人的遗体保存得很好,而遗体的头上,还戴着一顶在历史上少有的女用金冠。金冠高13厘米,宽24厘米,制作工艺复杂,考究。先是以极细的竹丝编织成网,做成金冠的内胎。在没有铝合金和碳纤维的年代里,这种工艺既能保证金冠的强度,还足够轻便。再在内胎外面蒙上麻和黄色的薄绢,再用九根金丝由前向后固定。冠的前沿缀有五块镶着金边的玉石,分别刻着鼠,虎,牛,羊,兔五种生肖图案。冠的两侧则用纯金的金丝,弯成回旋状,加以修饰。在冠的上面,还曾装饰有漂亮的孔雀和翠鸟的羽毛,刚出土时,还曾有着很鲜艳的颜色。

这顶女用金冠曾一度让考古人员不解。金冠,黄色的薄绢,这些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里,绝对不是你想买就买得到,想用就用得起的。这样的金冠,只有皇帝才有这个资格用。可目前已知的女性皇帝,也就只有武则天那么一位了。可是任性的张士诚,偏偏就在母亲的墓里,葬了一顶只有皇帝才会拥有的金冠。

张士诚母亲的金冠,被送到了苏州博物馆,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相比这顶金冠,同时出土的墓主人--张士诚母亲的遗体的结局却不怎么好。营建大墓时,张士诚费尽心机,通过整整七层保护,使这座大墓六百年来只遭遇到一伙盗墓贼,却让这伙盗墓贼无功而返。女尸出土时,肌肤等保存还很完好。但由于正是夏天最热时节,而且保存古尸的技术和条件都很不足。因此,出土后不久,女尸的肌肤便开始变色。没有办法,只能经法医鉴定,最后进行了火化处理。

令考古界至今依然叹息的是:仅仅八年后,也就是1972年,我们便掌握了有效的古尸的保存技术。这一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出土了比张士诚母亲还早几百年的辛追夫人遗体,便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事儿,想一想,真是令人感到很遗憾的!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