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不输郭嘉的奇才,屡次献计均未被采纳,只因为姓氏被曹操忌惮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期间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臣谋士,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搅动风云才使得这段历史更加波澜壮阔。如果说起来三国时期哪方势力人才最多,自然非曹魏政权莫属。曹操麾下不仅有数十名骁勇善战的当世名将,能够出谋划策的文臣谋士更是不可胜数。其中最被曹操信任并且依仗的五大谋士中郭嘉名气最为响亮,然而曹魏阵营其实还有一位奇才谋略不输郭嘉,但是屡次向曹操献计均未被采纳,说起来原因很奇葩,只是因为他的姓氏被曹操忌惮。你知道此人是谁吗?

我们都知道曹操虽然是一个奸诈多疑的人,但是他在对待那些完全忠于自己的人却非常放心,尤其是和郭嘉的关系更是亲密无间。其实郭嘉并非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他年纪轻轻就被袁绍征辟到麾下效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郭嘉认为袁绍做事犹疑不决不能成大事,于是决定辞官归隐赋闲在家。

曹操起兵之初最仰仗的一个谋士叫做戏志才,此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却英年早逝,在失去这样一位谋士之后曹操就让荀彧再为自己举荐一个能和戏志才比肩的人。郭嘉在荀彧的举荐下来到了曹操帐下,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成为一对关系亲密的君臣,由于曹操的年龄比郭嘉大了不少,所以两人又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郭嘉又是智谋过人算无遗策的谋士,曹操对他的建议往往是言听计从,从而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战绩,等到郭嘉去世之后曹操嚎啕大哭,认为自己失去了一个绝佳助力。

其实,在曹操麾下还有一位奇才谋略不输郭嘉,同样都是料事如神算无遗策,但是曹操对于此人却远不如郭嘉那样信任。曹操对于他献出的计策大多没有采纳,只因为他的姓氏被曹操忌惮,此人就是刘晔。

光从刘晔的姓氏来看就知道他是汉室宗亲,诚然,他的身份甚至比刘备还要更加正统,是实打实的汉室宗亲。刘晔虽然是宗室出身但是却并没有复兴汉室的想法,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智谋投靠到曹操帐下做一个谋士。曹操对于刘晔的能力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都会询问他的看法,甚至一天之间会向其发出数十封信函问计。然而曹操虽然很重视此人的看法和意见,但是却从来不曾对其真正信任,所以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曹操领兵前往汉中攻打张鲁的时候刘晔随行,在战争的一开始并不顺利,曹操正是听从了刘晔的意见才拿下了汉中。曹操打赢张鲁拿下汉中后就决定休养生息,刘晔却在这个时候劝说他一鼓作气攻打刘备拿下益州,曹操却说我已经很知足了,拿下汉中再想要益州就很过分了吧。结果曹操失去了打败刘备的最好机会,等到过几天曹操缓过劲儿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决定攻打刘备,刘晔站出来阻止说机会已经错过,刘备必然有所防备,如果这个时候再去必定会失败。曹操只好作罢,正是由于曹操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才失去了又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

曹操在世的时候一直没有重用刘晔,等到曹丕继位之后同样如此。关羽兵败荆州的时候,刘晔就对曹丕说道刘备和关羽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关羽被杀刘备一定会举兵伐吴,魏国应该早点儿做好准备,趁着蜀吴互相攻打的机会将其一举打败。非常可惜的是曹丕对此并不以为意,由于没有做足准备,所以失去了又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

孙刘双方撕破脸皮在夷陵交战,孙权就遣使向曹丕请降,曹丕对此犹豫不决又召集群臣商议。刘晔站出来说道孙权之所以请降,是因为他害怕魏国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并不是真的想要投降。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派遣军队攻打东吴,孙权才能够真正投降,进而打败蜀国统一天下。曹丕未采纳这个意见,后来孙权打赢刘备之后果然翻脸不认人,曹丕大怒之下举兵伐吴,刘晔劝阻说道现在时机不对,难以成功,仍然未被听从。果然如其所料,曹丕劳师动众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只能无功而返。

纵观刘晔一生,提出的建议全部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妙计,但是却同样未被曹氏父子二人采纳,不然的话想必三国又是另一番局势。你对于此人有何看法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