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挖到13个陶器,换来五双手套奖励,其中一个是国之重宝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相当庞大的文物,有的甚至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后来才被人所熟知,大放异彩。比如在2003年国务院确定为首批64件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中,排名第一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就是如此。它被发现后,并没有引起轰动,差点还被埋没了,后来大放光彩的经历也极为传奇。

在1978年的河南省临汝县,一个叫做李建安的农民在赶集时得到消息,纸坊乡纸北村的苹果地里有不少红陶片。他曾经在考古队帮忙打过工,听说此事后连忙赶到了当地,并且用准备好的工具开始挖掘。

在一个苹果树的坑里,他花了一天半时间,挖出了红青两种颜色的陶缸13个。别的陶缸都很普通,只有在挖到第12个时,上面还有图案。李建安也看不懂,匆匆带回家去丢在院落之中就休息了。

几天后,他开始清理这些陶缸,却发现里面有土和人骨头。原来,这是一种葬器,实际上就是用来埋葬先人的。家里人当然受不了了,他们觉得非常晦气,强烈要求扔出去。如果李建安也随手一扔,也许这些陶器就再也无法保全了,幸好他总觉得不妥当,将陶器放到公社办公室中。

当时很多同事笑话他,问他怎么将这些东西弄来了,看看那个陶器上的图案,丑成什么样子!这也不能怪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普遍没有文物意识,不随手扔了就算幸运的。

李建安急于了解这些陶器,他联系临汝县文化馆,请求将这些文物妥善安置。不过当时的文化馆工作人员也没当回事。直到馆长张久益出面,才将这些陶器全部收下。为了表彰李建安的行为,文物馆奖励了他五双纱手套。虽然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但在七十年代末,这也足以让李建安心满意足,不虚此行了。

到了1980年,临汝县当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河南调查组的成员也来进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调查祖写下了《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在此文件中,这13个陶器被着重提及,特别是那个有图案的陶器,被报告中明确指出:

一件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敞口、圆唇、深腹、平底、红砂陶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画有一幅高37、宽44厘米的彩陶画,画面约占缸体面积的二分之一,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

这份调查报告发布之后,才算是引起了轰动,拉开了对这个陶器研究的序幕。它被命名为“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被紧急调到河南博物馆,后来又被送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个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的葬具,距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那个图案,是一只白鹳,口中衔着一条白色的大鱼,旁边还有一把粗犷的斧头。这个图案的内涵,引得很多人的关注和解读。目前比较流行的意见是,没有图案的陶缸是普通人所用,这个有图案的陶缸是部落首领所用。斧头代表着权力,而白鹳代表着他们的部落,白鱼则是敌对部落,整幅画面代表了首领带领族人战胜敌对部落的功绩。

这个陶缸,不光是历史悠久,而且还有更为深刻的解读。它的图案,仿佛是使用了传统中国画中的“没骨”、“勾线”、“填色”等多种技法。因此,有学者认为它就是中国画的雏形。它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