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上的士兵不怕死吗?怕!他们为什么还总跻身在前一排

不知道在看一些有关于历史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时候,有没有跟我心中有相同疑惑的呢?那就是为什么发生战争的时候,有人坐在幕后指点江山,而有人却在前线用自己的生命来为你扫清权力路上的阻碍。结局好的话,可以得到一些赏赐加官进爵;但是一个不小心,随时都会丢命。而不管怎么说命还是在的,失败了大不了跑路,或者是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不过迷惑归迷惑,这个原因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楚的搞明白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甘情愿,还是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关。在古代,人们的思想早就被什么愿意为陛下舍生忘死的愚忠所腐蚀了。而且在那个时候,人们的尊卑观念是分的非常清的,疆场上的拼杀可能就是一次让自己光耀门楣的机会。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再看到诸如此类的情景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的迷惑了。因为古代有很多的门门框框的规矩。总结一点来说就是为了家族荣誉,为了脱离寒门摆脱贱籍。不过再怎么说,留的性命在我们才能有机会享受这些赏赐吧。我们在后面的时候还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败局已定,但是还是会有很多的士兵站在前排送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就与我们古代的军人素养有关了。早在古代的时候国家就把个人素养纳入了军人的个人考核成绩中。古代打仗的时候,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什么枪火弹药,手榴等一些远距离作战的武器。那个时候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冷兵器时代。使用的都是一些大刀,斧头,锄头,等冷兵器。所以说人们基本上都是近身作战,战争的输赢也与士兵们的个人能力有关。因为就算你有一百个诸葛亮摆在那里却没有一个关羽,张飞去配合也是无济于事的。

而且像古代的一些什么弓箭,弩呀什么的,虽然可以说是远距离作战的武器。但是他还是需要由人工组成的盾牌去挡呀。这个时候我们的士兵就需要有过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了。因为身体素质强了,我们就可以在作战中以一敌十,用实力压倒对手。而心理素质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乱了军心。有了好的心理素质就算是在打了败局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会有勇气站在前排,迎接敌人的刀剑。在三国演义中就讲述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如果不是过硬的心理素质,诸葛亮怎么可能不费一兵一卒,就吓走司马懿的15万大军。

当然是人都会怕一死,所谓的精锐部队和他们拥有的强大心理素质。并不是随随便便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如何管辖一个军队,关键还是得靠他的统治者所制定的规则。其中最成功,应用的最广的就是“恩威并施”了。说到底就是要有严明的军纪和诱人的厚赏。

比如说如果你要逃跑或者是不听命令的时候将领们往往会采取杀一儆百的方式让你不得不听话,因为横竖都是死不如赌一把。而且许多朝代会采取斩获敌人多少首级的方式,对士兵们进行封赏。所得赏赐都是极其厚重的,因此也大大激发了士兵们的决心,譬如秦法有按军功定爵制。

所以说每个时代,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东西,都是与他自身发展所制定的规则有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