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被司马迁骂惨,但后世对他评价很高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一直秉承着公正、客观的态度,将真实的历史留给世人,但也免不了夹带一些个人情感,如他对西楚霸王项羽,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他放在帝王本纪里。

对于汉武帝,司马迁是贬大于褒司,虽然采取的是“实录”,但是批评不光彩事件的记载,要多与功绩的记载。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孝武本纪》,主要写汉武帝祭祀鬼神,求仙问道之事,较少提及汉武帝功绩。从《孝武本纪》中,我们看到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汉武帝,而是一个忙于祭祀鬼神,求仙问道的皇帝。

不过今天的史记并非全本,它缺失了一部分。很多人认为,司马迁记录汉武帝的那一部风,就在遗失的部分之内。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记录,采用的是“实录”,即将他的功过,皆写在史记之内。在史记中,司马迁既肯定了汉武帝的丰功伟绩,也指出了汉武帝的好大喜功、专政残忍、祭祀鬼神、求仙问道等。

因为李陵事件,司马迁内心痛恨汉武帝,也对他的专制残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会受情感羁绊,刻意去抹黑或歌颂一个人,不会因为个人情感,放弃史官原则,他忠于历史,在史记中,对汉武帝进行了客观的记载,既肯定他的功绩,有毫不避讳他的过错。

大多史官,对本朝帝王的记录,采用的是只褒不抑的态度,只歌颂君王功绩,不记录君王过失,但司马迁不同,他秉承真理,坚持原则,“不虚美,不隐善。”敢于揭露帝王种种隐私,正是这种态度,才让史记成了堪比离骚的千古佳作。

司马迁的做法,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司马迁曾将手稿拿给汉武帝看,但汉武帝对书中,描述自己和其他几位汉朝皇帝不光彩之事的内容极为不满。

一些人认为,缺失的那一部分,正是汉武帝不满其内容,故意拿掉的,也有人认为,是司马迁后代将史记呈给皇帝看时,怕引起圣怒,提前将那一部分拿掉的,才造成了史记的缺失。

仅凭《孝武本纪》看,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是贬大于褒,通过记录求仙问道、追求长生不老等,也讽刺了汉武帝。

汉武帝除了专制残暴,追求长生不老等,一生做出了很多功绩。如在人才选拔上,他推行察举制,揽天下之才为朝廷所用;藩王治理上,他听从主父偃建议,推行“推恩令,”让藩王从内部分化,消除藩王对朝廷的威胁;文化上,他听从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交上,他采用武力征服,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等,扩大了国家版图。

汉武帝兴太学、创立年号、开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除了开拓疆域,还精心治理国家,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富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汉武盛世。

汉武帝的这一系列功绩,也让他成为了足以和秦始皇媲美的千古一帝,在后人心中,他拥有很高的赞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