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和妻子吵架,一怒之下去了印度,醒悟后写下“爱情公约”

许地山于1894年出生,是民国时的才子,他在新文学运动中曾经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很多领域成就颇丰,1935年,他受邀前往香港任教,于是举家迁往那里。但仅仅是六年之后,他便不幸病逝,时年四十七岁。

许地山出生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教师,因为频繁的战乱,于是他自幼便跟着父亲到处游历,见过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他们的身影遍布台湾、广东、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这样丰富的经历让许地山通晓南北方言不说,还让他了解到外国文化。他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同时佛教的一些思想也给他的人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他的文章既有追随时代的民主思想,同时还保有传统道德。

1919年,因五四运动的发生,众多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祖国的软弱行为,当时一名来自天津师范的女学生也走在浩浩荡荡的人群之中,举旗抗议。当时许地山也在游行队伍之后,他穿了一件青布长袍,戴着眼镜,他用纸卷做成喇叭,一手举着小旗,一手握着喇叭,大声疾呼,周俟松很快便认出了他,当时许地山的名气很大,是燕大的高材生,被人称为“许真人”,在此之前,周俟松便早已熟读对方的作品,并被其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但许地山并未注意到这个女子。

八年之后,两人在熊佛西家中重逢,这才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两个人相谈甚欢,许地山一回到家中,便忍不住提笔给周俟松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很快周俟松便收到了对方写给她的情书。这份信的语言是非常平实的,但其中的深情却让人动容。

1929年,两人在声声祝福中结为连理,婚后,许地山专注于翻译、写书,周俟松则负责起家中的家务,许地山爱对方的善良乐观,而对方则崇拜许地山的才华品质。两人住在学校的宿舍中,虽然生活质朴平淡,但却也颇有趣味。但两人并不是没有争吵,一次两人因为探亲的问题发生争执,周俟松一气之下回到北京,而许地山则前往印度考察。但许地山去到印度之后便后悔了,他想到了妻子的付出,自己这样的行为太过赌气,于是他便决定立下两人的“爱情公约”。等到许地山回到北京后,两人便一同遵守这份条约,再无争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