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箭大师” 的多重轨迹--冯 · 布劳恩的悲剧人生(上)

本文共2491字丨阅读全文需要2分钟

德国人姓名之间的“冯”字是世袭贵族封号的象征,出身名门的文赫尔·冯,布劳恩在人类航天科技发展史上曾起过非凡的作用,可被称作是“世界火箭之父”。他虽然从内心深处不想过问政治, 但在二战和后来的冷战时期却身不由己地成了科技界的罪魁和历史的替罪羊 。

冯·布劳恩作为一个在死后仍被美国按“驱逐出境”对待的独特人物,长期以来背负着这样的名声德国法西斯的忠实助手,“冷战”期间的幕后策划师,最终被遣送回国的“瘟神”。

这位“火箭大师”的父亲后来拿他儿子与哥伦布相比,认为这二人都是“功成而名毁”。这个家族与世纪之初的德皇威廉二世过从甚密,他父亲在一战期间也就任高职, 还为当时的德国总理当过秘书。他承袭了父亲那种“在多重的命运转换中始终立足于自身的能力”的价值取向, 而其立志科研则在于母亲的培养。在他刚13满岁时,母亲送给他一架望远镜,这使他早早立下了探索科技的志向。

少年时代冯·布劳恩所写的科普小册子《进入星际空间的火箭》使他一举成名。16岁那年,冯 ·布劳恩“放飞”一辆由数个玩具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四轮轻便货车,这辆车飞奔上了双排车并行的大道。后来他在回忆中说“当时没有人能与我一起分享人类历史上这次伟大科学试验的乐趣。”

几年之后,正在柏林夏洛登堡科技学院学习的冯·布劳恩参与了太空飞行学会的研究活动。当时与他共事的是一些风华正茂的年轻同事们,他们反复进行火箭试验以解决其推力尚不稳定的问题。不幸的是战后重新崛起的德国军队马上成为他们这项 研究最热心最专注的赞助方。沃尔特·敦伯格上尉是德军推行火箭发展计划的核心骨干人物,他对冯·布劳恩格外器重,认为冯·布劳恩“除了具备科研天赋,还具备家长式的号召力、实干精神及管理才千,这些足以使他成为未来年代中这一领域的行家总管”。有一次,冯·布劳恩也曾这样表白“为了我的事业,我必须找到个大款做后台老板 。”由于他渴望从军队挣一笔大钱,因此不惜公开自己的秘辛以便让人找上门来。这位火箭制造家在23岁生日那天正式转向为军界服务,那天是1933年3月23日,正是在这一天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希特勒的独裁统治。

冯·布劳恩对火箭这种科技前沿产品的研究开发活动非常痴迷,但军界的领先人物们想的却是如何利用其运载爆炸物或是毒气,而绝不是和平利用。1934年末,A-2火箭试验成功,在当时形势下希特勒欣喜若狂, 下令将其发展为“导弹”并加大对未来导弹发展项目的资金投入。1937年,只有25岁的冯·布劳恩就被派到一个有着350个下属的领导位置上,当时他这个专攻液体燃料火箭项目的团队已迁移到遥远的波罗的海港口附近的一个小渔村皮恩蒙德。在以后的数年里他组织了一整套宏大的试验操作,使其导弹尽善尽美,最后大批量投产,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A-4导弹,随后柏林的帝国宣传机构马上将其命名为“复仇武器”,也称V-2导弹。

冯·布劳恩规划的系列导弹

在冯·布劳恩于1937年加入纳粹党后,由于第三帝国大力推行“将有社会影响的人物选拔到官方位置”这一政策,他也“入其毂中”,并且格外多做了一些比“缴纳每月党费” 更过分的事。又是三年之后, 他屈从于压力而加入了党卫军 , 因为他不具备那种宁愿失掉职业生涯也要冒险抗争的人格力量,只好不情愿地穿上了那套制服。他有过五次同希特勒本人邂逅的机会,其中有一 次他不得不强迫自己舍弃谈自己喜欢的空 间旅行话题而代之以弹道学原理的内容。起初他也曾消极怠工不想有所作为,但在1943年富勒尔元帅下达了加速推进V-2导弹研制 的命令后他 还是违心从命, 但总的说来 V-2导弹的使用效果并未能达到理想程度。

他可能并不想采用奴隶劳工制度来提高V-2导弹的产量,但他也没反对这样做。在二战的最后几年里,成千上万衣衫槛褛来自多拉集中营的囚徒们日夜不停地装卸着闪光的飞弹部件,然后却回到阴暗的地下室中栖身。他们除了忍受鞭答,还要整日处在肮脏不堪疾病流行的环境中,死亡率令人吃惊, 仅1944年的头三个月里就死了5000人。冯·布劳恩 当时足以被战后战争罪行裁定委员会起诉,具体说至少有两个时机他会被纽伦堡法庭绳之以法。

而冯·布劳恩一生中最幸运的转机可能也是1944年。当时他被盖世太保逮捕,只因为他在党内散布了一些令人泄气的悲观言论,但由于他人斡旋他很快走出危机。在随之立即到来的战后阶段,他这段经历居然成了他“反对纳粹统治”的证据确凿的“正史”。在其后来的人生历程中,他当年在多拉集中营的作为大多已不被当时的文献资料提起并记载入案,而他曾经被希特勒的秘密警察逮捕一事却使他大出风头。尽管这事刚过去9个月,他就在北雷恩堡里面举行的一个不知其名的仪式上接过了德国法西斯的骑士十字勋章。在冯·布劳恩和其他三名“有功之臣”接过勋章后数分钟,德国人发射的V-2飞弹就落在了英国安特卫普。

在1942年春季盟军逐步逼近时,冯的表现比起那些极端分子来说还要更加出格。他并不是坐等美国人找上门来,而是“主动出击”投怀送抱。他知道他们最需要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下了赌注认为美国人能够圆他那个梦:早日实现他那耽搁太久的太空旅行计划。在1945年5月3日、也就是苏军越过皮恩蒙德的前两天,冯还没等到吃完他的炒鸡蛋午餐,就摆出姿势同美军第师的官兵们合影,此前他已向他们履行了投诚手续,很庆幸自己没落入俄国人之手。他把自己掂量得很清楚--他究竟有多少知识可以待价而沽,并马上派上用场。他只是遗憾没把V-2导弹改进得更加完美献给新主子。

然而当时美国人的策略是“放长线钓大鱼”,并没有给他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立功的机会,他们预想到了用他来对付即将到来的苏联的威胁。1945年秋天,冯与数十名原下属开始启航前往美国天堂堡,他们中其他一部分人还被派到新墨西哥的白沙滩,在那里继续进行最后落入美军之手的那批V-2导弹的试射及完善。冯迅速调整好了他与美国新雇主的协同关系,他请求得到了一项别人没有的特权:较自由地来往于故乡和美国之间。然而无论是来或去的途中特别是1947年那次返德,他始终处于严密的监管下。他那次德国之行是在办自己的终身大事,迎娶比他年少近20岁的表妹。

本文来自《人物》杂志2009年第4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