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可真冤!这背了千年的黑锅该放下了蜀汉实亡于诸葛孔明!

大家好,这里是玖易飞扬,欢迎关注。

关于三国的那段历史,因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普及和影响,基本上很多人都对那段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年代耳熟能详。但小说终究是小说,历史也不一定是事实,因为他们都是由人来写作的,是人就会有立场,会有好恶,所以我们往往被一些作者主观意愿下描述的表象所迷惑。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位蜀汉后主刘禅,这位被后世挖苦、调侃了上千年的年轻人,其实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为什么。

诸葛亮,这位被历史神话了的智慧的化身,这个蜀汉集团的智囊、宰相,这个刘备最倚重的人真的就如历史上所写的那样吗?其实未必。这个谋略不如郭嘉、心计不如司马懿、胸怀肚量更是不堪大用的男人,最早是因为江湖上流传的那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段子出名的,可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时的诸葛孔明也就是名声在外而已,真才实学有待商榷。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刘备这个伯乐曾经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自己不能辜负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他事事亲力亲为,累得鞠躬尽瘁,却对手下有能力的大将不放手、不放权,特别是诸葛亮的用人,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起码用人的格局、手腕相比曹操、孙权、刘备差的太多。

很多人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其实咱们仔细盘一盘,这其中诸葛亮冤杀、弃用的人才有多少?起码有能力领导大半个军团的人才就被诸葛亮浪费了!先来说说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同时也是跟随刘备一路成长起来的少壮派将领,别看刘封年纪不大,但战功却不少。但是当刘封拒绝了孟达的劝降回到成都后,却因诸葛亮的建议而被刘备杀了。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私心呢?是不是是诸葛亮担心刘封过于刚猛,哪天刘备去世以后自己难以控制驾驭,所以借机除掉刘封?因为诸葛亮的私心,蜀汉就这样白白损失一员虎将。

压制魏延、架空李严、冤杀刘封等等,这些都是诸葛亮用人中存在的问题。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许是诸葛亮自己太优秀了,所有他对人才的使用总是有局限性。至于原因,我想主要还是诸葛亮是臣而不是君,上位者和管理者对人才的看法和用法是不一样的。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多有识人的能力,刘备重用了诸葛亮,诸葛亮也有识人的能力,但他又怕有能力的人对他有威胁,这就是君臣对人才的看法和用法,有能力的君主要天下人才为他所用,而诸葛亮是要听他的话的人为他而用,而不是为刘禅所用。

再就是蜀汉各个派系之间的牵制,早期跟随刘备的老部下在关羽、张飞死后也就没落了,糜芳投降,刘封犯错,跟刘备入川立功最大的荆州集团顺势做大。诸葛亮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他们和巴蜀本地的益州集团本来就有强烈的利益冲突,而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可算是诸葛亮的政敌。这种时候诸葛亮根本没得选,只能重用自己派别的蒋琬、费祎、马谡等人,不然自己的位置可能都坐不稳或者被各种牵制。

还有历史上被称作是诸葛亮功劳代表之一的五次北伐。要知道当时蜀国作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方,其天时、地利、人和哪一个都比不上的曹操的魏和孙权的吴,而且每发动一次战争,其所需的兵员、后勤保障等都是需要举全国之力来支撑的。虽然诸葛亮北伐有其所说的战略需要,但我们难道不应该先安民再扩张吗?自己的人民都被战争压的贫苦不堪,这种北伐还有什么意义呢?纵观历史,所有能力之外且违背规律的野心最终成功的可能性都比较小。

综上所述,其实在蜀汉这个偏安一隅的小集团里,刘禅说话根本算不了数,一切军国大事都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而刘禅当时的处境唯有装聋作哑安心当自己的安乐公,否则诸葛亮真有可能取而代之。那么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权势的刘禅,历史上蜀汉灭亡却要把黑锅背给他,您觉得公平吗?欢迎留言谈论。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敬请关注【玖易飞扬】,我们只为历史痴狂!更多精彩下期再见!

此文章为【玖易飞扬】原创,尊重知识产权!请勿转载!谢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