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走完金婚的南宋皇后

中国历史上唯一走完金婚的南宋皇后

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开封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吴氏十三岁入宫侍奉康王赵构,赵构登基后,封吴氏为义郡夫人,又累进为才人、婉仪、贵妃。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被册立为皇后。吴氏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曰:宪圣慈烈皇后,,葬于永思陵。吴氏一生经历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包括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在后位时间最长的皇后之一。如果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吴氏入宫侍奉赵构算起,至赵构于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病死止计算,两人的婚龄长达六十年,因此,她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唯一与皇帝走完金婚的皇后(金婚为五十年)。

吴氏十三岁被选入宫,侍奉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她当皇后大概也是命中注定的,《宋史》说她父亲吴近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看到一个小亭,匾额上书“侍康”二字,亭旁边有一株芍药,“独放一花”,花下还有一头白羊。吴近醒来,感觉很是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乙未岁(羊年)生下了“妍丽可爱”的吴氏。当吴氏十三岁侍奉康王时,吴近这才恍然大悟,认为这是上天的征兆。

《宋史》说,在赵构即位初期,她“常以戎服侍左右”。 在她跟从高宗到四明时,宫廷卫士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突然包围行宫,诛杀宦官,发生哗变。闯进宫内的士兵“问帝所在”,吴氏不惊不慌,用智慧和胆略哄骗过去,帮赵构躲过一劫。

不久,宋高宗为了躲避金兵,乘船在海上漂泊。这时,有条鱼跳进高宗船中,吴氏说:“这是周人白鱼的瑞兆。” 当时,北宋刚灭亡,金兵大举南下,恐慌无助的高宗君臣只好“入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窘迫之状,可想而知。赵构此时听了这样的吉利话,心里自然非常高兴,马上封她为义郡夫人。回到越地,,又进封她为才人。

除了英姿俏丽、胆略过人外,吴氏还“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宋朝皇帝的文人气息都很浓郁,赵构也不例外。因此,对“能文能武”的吴氏自然另眼相待,“宠遇日至”,很快就将她进封为“婉仪”,旋又晋升为“贵妃”。

吴氏还擅长搞好婆媳关系。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从金国还朝后,由吴氏侍奉起居。吴氏体贴周到“顺适其意”,这让饱受惊吓之苦的婆婆非常受用,进而对这个知冷知热的媳妇也非常满意。史书还记载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细节,说吴氏曾经“绘《古烈女图》,置坐中为鉴”,同时,“取《诗序》之义”,在自己后宫的居所挂了一块“贤志”的牌匾。这两件事,看似普通,实寓深意。因韦太后曾以“亡国之妃”遭金人掳掠,受过不少“非人之苦”,心里也有许多难言之隐。挂上“烈女图”以明志,“忍辱偷生”的韦太后心里自然欣慰许多。

因此,在宪节皇后(即被金人掳去北国,赵构的王妃邢氏,没有当过一天真正的皇后)去世后,朝臣“累表请立中宫”,吴贵妃便成了中宫热门人选,韦太后“亦为言”,力挺吴贵妃。于是,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吴贵妃正式被册立为皇后。此后,吴家“追王三代,亲属由后官者三十五人”。

吴氏不但有做皇后的好命,而且她还是做皇后的“好料”。高宗因在亡国兵乱中遭受太多的惊吓,留下严重的性无能后遗症,失去生育能力。所以,在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后,便再无子嗣。无奈,只好召宗室赵伯琮入宫,收为养子,更名为赵慎,命张贤妃育之。当时还是才人的吴氏,为替皇帝分忧,也积极申请“育一子”。于是,吴氏收宗室赵伯玖为养子,更名为赵璩。后来,张贤妃不幸病逝,吴氏便将赵慎一并收养。吴氏对两个养子没有“亲疏有别”,而是“视之无间”。因为赵慎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堪当大任,“帝与后皆爱之”,封为普安郡王。吴皇后曾对高宗说:“普安,其天日之表也。”高宗决定立赵慎为皇太子,封建王。出赵璩居于绍兴。值得一提的是,赵慎属于宋太祖赵匡胤一脉,高宗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因此,宋孝宗赵慎即位后,皇权便又由太宗一系转入太祖一系。

吴皇后的大度和大气,赢得了子孙们(虽然非亲生骨肉)的尊重。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赵慎,是为宋孝宗。当了皇帝的赵慎,对非亲生的吴皇后非常尊敬,不但上尊号为“寿圣太上皇后”,而且平时也是毕恭毕敬,拜见“如宫中仪”,对吴皇后的亲属也“推恩有差”。

到了孙子辈宋光宗赵惇即位,对这位重量级的“祖母”更是敬重有加。而她的曾孙辈宋宁宗赵扩,也时时要聆听她的教导,吴皇后就这样经历了高、孝、光、宁四朝。这些南宋皇帝虽然心肠都还不错,可就是软弱无主见,好在有这么一位坚强的女人替他们撑腰。譬如,当年光宗向奶奶讨教用人之道,吴太后深知政权交替平稳的重要性,也知道这个孙子很是平庸,所以,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宜崇尚旧臣”。又譬如,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正月,孝宗率群臣为寿圣皇太后行庆寿礼,当时,曾孙嘉王(宋宁宗赵扩)侍侧,吴太后勉励赵扩“读书辨邪正、立纲常为先”,为这位未来皇位继承人传授君王之道。

吴太后辅佐的这几个皇帝很有意思,个个都不爱当皇帝,而是愿做太上皇。吴太后的夫君高宗赵构,就当了足足二十五年太上皇;孝宗效法高宗,也做了五年太上皇;随后的宋光宗,因为和孝宗一直不和,又天天受老婆的气(其皇后李氏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当了五年皇帝便厌烦了。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夏,宋孝宗驾崩,宋光宗心神俱疲,颓然病倒,觉得“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也想做个太上皇,甚至他亲爹的“祭奠之礼”,他也以病推托。这时,朝廷已乱成一锅粥,群臣此时能信赖的也只有这位白发苍苍年逾八旬的吴老太后了。于是,宰臣奏请吴太后“垂帘主丧事”。太后开始不许,她并不愿参与政事。但国不可一日无主,以江山社稷计,宰臣执请太皇太后如唐肃宗故事,群臣发丧在太极殿,“成服禁中”。老太太只得再次“出马”,在“梓宫前垂帘”。然后,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帝。第二天,她又按程序册封嘉王夫人韩氏为皇后。然后,马上撤帘,干脆利落地化解了这场宫廷危机。

想来赵家的子孙也真是没出息,剩下的这半壁江山,都会不好好爱惜,认真守护,还要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受累操心。

三年后,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十月,太皇太后吴氏病逝,享年八十三岁,谥曰宪圣慈烈皇后,葬于永思陵。太皇太后吴氏,在后位(包括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时间长达五十五年,既是中国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与皇帝一同走完金婚的皇后。

老奶奶走时还不放心,特地留下遗诰,告诫她的孙子和曾孙“宜于宫中承重”,服哀五月,以日易月(也就是仅仅服哀五天)。言外之意,是告诫她的“孝子贤孙”,少来些虚的,多干些正事。

(本篇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