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裴炎究竟是因谋反被杀,还是被人陷害?

公元681年,裴炎官拜侍中,成了大唐帝国宰相。他刚刚上任,就遇到这么一件事情。

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屡次侵扰中原,唐朝派大将裴行俭率军讨伐。阿史那伏念本来以为自己的部落距唐朝路途遥远,唐朝军队不会来,所以在军事上毫无防备。裴行俭就利用阿史那伏念这种侥幸心理,率军越过沙漠,奇袭突厥。

面对突然前来的唐朝军队,阿史那伏念一时间惊慌失措。为了减轻伤亡,尽快结束对突厥的战事,裴行俭以免除死罪为条件招降了阿史那伏念。

裴行俭平定突厥,立了大功,宰相裴炎对此非常嫉妒。裴炎怕裴行俭因为立功被提拔做宰相,跟自己争权,就向朝廷上奏说:“阿史那伏念是因为被唐朝军队围困,走投无路才投降的。”因为裴炎的上奏,阿史那伏念最后被判处了死刑。知道阿史那伏念被处死的消息后,裴行俭伤心地说:“杀了投降的人,恐怕以后再没有人投降了!”

从此以后,裴行俭就借口有病,不再出门了。裴炎斩杀降将,成功的阻止了裴行俭,个人阴谋得逞了,但使朝廷丧失了信誉。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重,裴炎受遗诏辅政,改任中书令,真正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唐高宗驾崩后的第三天,裴炎就上奏疏:“太子并没有正式即位成为皇帝,也没有实际理政的经验,不适合发布敕令。太后先暂时垂帘听政,直接管理门下省,今后的政令都要听从太后的。”

这一次,是裴炎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权势,力推天后武则天,使武则天有了正当干政的理由。

裴炎就是这么一个人。

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要提拔岳父当宰相,中书令裴炎不答应,俩人发生争吵——他是真的是以顾命大臣身份来主持工作了,居然敢和皇帝发生激烈的争执。

争执的结果是裴炎以“太后令”为由,拒绝草拟诏书,气得唐中宗当场骂娘:“我就是让他当皇上,也轮不着你管。”裴炎更刚硬,你骂娘,那我就找你娘告状去。转身将此事汇报给武太后,并且建议把这个不听话的皇帝给废掉。(“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四十二》)。

裴炎的提议正合武太后之意,就这样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但唐中宗李显的皇位就这么给废掉了,被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皇帝。因裴炎有定策之功,给了一个封赏,封为男爵。

一个托孤大臣和有了干政权力的皇太后共同废掉现任皇帝,同时,又新扶上一个小孩子李旦当皇帝,唐睿宗岁数太小,无法处理朝政,于是裴炎和武则天共同分享权力真空,这时候,俩人进入紧密合作的蜜月期。

被赋予政治权利的武太后,趁势加快了她政治图谋的步伐,由临朝称制开始向自专朝政推进。

武则天侄子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武则天同意了。

裴炎虽然和武则天眉来眼去,但骨子里一直是以李唐的家奴而自居的,这时看到武氏要有压倒李家的态势,马上警觉起来,于是急忙进谏道:“太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于亲属。难道太后忘记吕氏败亡的教训吗?”

武则天道:“吕后封生者为王,而我是在追尊死者,情形并不相同。”裴炎道却认为应防微杜渐,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武承嗣一看一计不行,再来一招,他又建议诛杀掉李姓的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以绝宗室之望。

武则天问宰相们什么意见,刘祎之、韦思谦都一言不发。裴炎看到他们保持沉默,只好自己跳出来,表示极力反对,这次真正的惹着了武太后。

以前的两个政治盟友,从此开始分家。

公元684年九月,英国公徐敬业以扶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发动了兵变。裴炎趁机进言道:“皇帝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如果把朝政还给皇帝,叛军不用征讨便会自行瓦解。”

武则天一看,怎么地?说了半天就是要我放弃权力?顿时恼怒异常。心想,这个老东西现在成了我的绊脚石了,应当赶快搬掉。

真是瞌睡遇到枕头,想什么来什么。此时御史崔詧上了一道奏疏,弹劾裴炎,道:“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思讨平叛乱,却让太后还政,必是怀有异心。”

好,好,好。武则天看后,连说三个好字。

那还等什么,既然有人上奏了,立即命令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进行审理吧。

关押了裴炎后,武则天想到另外一个朝廷重臣,目下在长安当留守的刘仁轨,想看看他的态度。于是就派亲信姜嗣宗去长安通报案情。

姜嗣宗在和刘仁轨的言谈中吹嘘自己如何发现了裴炎的阴谋,自己是如何监视的。刘仁轨做了他忠实的倾听者。等他说完了,刘仁恭温和的说:“我有事上奏,愿托使者上达。”

姜嗣宗很痛快答应道:“一定不辱使命。”

姜嗣宗回来复命,武则天看信后大怒,立刻处斩了姜嗣宗,不明所以的做了糊涂鬼。

原来,刘仁轨的奏表中有这么一句话:“姜嗣宗知道裴炎谋反不报告”!

虽然刘仁轨在回信中什么都没有说,但事实已经作答了:一,裴炎的事情我知道了。二,知道裴炎谋反而不报告之人,我检举出来了。

你身边的奸人我都能替你剔除,剩下的就只有太后自己去理解了。可见刘仁轨也是老奸巨猾之徒,他不想日后给人留下什么把柄。

此时武则天内有武氏宗亲的势力,外有朝廷重臣的支持,就可以放手去干了。

那么裴炎到底有没有谋反行为呢?

正史中这么记载:

裴炎打算乘太后出游龙门的机会,用兵劫持,要她还政给天子。正好天久雨不停,太后不去龙门了,此计作罢。“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新唐书·裴炎传》)

这种行为顶多算兵谏之类的,构不成谋反。况且并没有实施。

野史这样记载:

扬州叛乱前,徐敬业想拉拢裴炎为内应,让骆宾王编了一首童谣在洛阳散播:“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裴炎解读以后,意思很清楚,童谣中说裴子隆(字子隆)将会成为皇帝。于是大喜过望,当即决定与徐敬业合谋造反。

后来裴炎听闻徐敬业起兵,便给他写了一封信,结果被人截获。信中只有“青鹅”二字,群臣皆不解其意。但在会造字、会拆字的武则天面前,毫无秘密可言:“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裴炎是在表示要在十二月于城中为内应。(《朝野佥载·卷五》)

其实有没有这些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裴炎现在成了绊脚石,必须一脚踢开!

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上疏为裴炎辩护,并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不反,但武太后咬死其有谋反之意。那么有这么一个真理,那就是谁的嘴大谁说了算,裴炎的结局已经确定下来了。

裴炎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将来的命运,入狱前,对左右人说:“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没过多久,裴炎被斩杀于洛阳都亭驿,并抄没其家产。但裴炎家中毫无积蓄。

不久,曾为裴炎申辩过的官员也相继获罪,胡元范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刘齐贤贬任吉州长史,大将军程务挺也被斩于军中。 这样,所有的绊脚石都被武太后清理得干干净净,剩下的就是光明的康庄大道了。

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定都洛阳,称“神都”。这样,大唐王朝一转身变成了武周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的政治生涯拉开了帷幕。

那么裴炎的究竟因何丢掉性命的呢?有两种说法:

(一)与虎谋皮,最后搭上自己性命

裴炎是李唐王朝的忠实维护者。他有一定的政治手腕,但缺乏的是政治眼光。当他势弱的时候,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有病乱投医,找到了武则天,和她结成政治联盟。但是他却没想到找来的并不是一般人,是一个同样具有野心,而且比他野心还要大的人物,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二)遭报应而亡

裴炎为了一己之私,冤杀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这些人的阴魂一直不散,最后裴炎遭到报应。“炎致国家负义而杀降,妒能害功,构成阴祸,其败也宜哉!”(《旧唐书·裴炎传》)

大家认为哪种结论最符合实际呢?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