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士被敌人活捉以后,为什么不怕砍头,反而害怕被剃发

有些古代将士被敌人活捉后,受尽百般严酷刑罚,依然是好汉一条。但若是给他剃发,他却非常不情愿,立刻面如土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被抓的将士)

这就要说到古人的毛发情结。

古人对头发非常珍视,处在农耕社会的他们,认为人如同土地,而毛发则如同土地上长出的庄稼。毛发的葳蕤,意味着生命力的强大。

因此,他们认为,保养头发是对身体有益的事,而损伤头发则是对身体有害的事。所以他们不剪头发,每天都会认真梳头,三日还要洗头一次。

除了个人对头发相当看重外,社会也对头发有着极大的重视。在评价一个人的贤良与否时,往往会看他是不是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和一把美髯。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和一把漂亮的胡子,往往很拉分。《国语·晋语》中,就记载想要做个优秀的贵族继承人,必须具备“五贤”。其中“美鬓长大”,便是其中一贤。

这个贤良尺度不光适宜贵族,就连王室选拔国君贤臣,也是如此。比如周文王,就是个美髯公,他的身边也云集着一群头发茂盛的贤臣君子。

(来个美髯公)

正因如此,自西周时起,便有了剃毛的刑罚,也叫髡刑。

起先这种刑罚只适用于贵族,因为当时的宫刑如果对贵族施行,也许就会造成无后的问题。所以在几经商讨后,便对那些犯了罪的贵族施以髡刑,剃去他们的头发,剪掉他们的胡子,让他们与常人有异,走到哪儿都让人们知道他们犯了罪,对他们白眼相向。这种精神折磨,对他们而言,无异于断手足的酷刑。不光是极大的耻辱,还让他们惶惶不安,担心身体也会受到损害。

到了律政严明的秦朝,对头发更是重视之极。

比如两人在打架的过程中,一个人扯了另一个人的头发,这便犯了罪,是要被罚去守城的。更不要说斩断人家的头发了,那就有更严苛的刑罚。

《孝经》上说,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下头发不光与贤良有关,还与孝顺与否有关。所以古人认为头可断,血可流,但是剃头不可辱。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一些人剃了头做了和尚,被老百姓嘲笑,说他们是髡人,意思就是他们把头发割掉,就是不孝。

(髡刑)

此时的髡刑,也不再是对贵族的一种刑罚,而是全面放开。

髡刑历任几朝改革,也从最先剃头发剪胡子,到后来受此刑罚时,要把身上衣裤尽褪,手脚要用铁链固定,然后再将身上毛发剃光。一般而言会从毛多处下手,从下身往上,直到头发。

1644年,满清入关后,随即颁布了“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穿满清服饰,头发亦剃得只留后脑勺一绺头发,编成满清金钱鼠尾辫。

自然,这道羞辱整个汉人的诏令,受到了汉人激烈的抵制,于是引发了残暴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事件。一些不愿意剃掉毛发的汉人,在反抗中被杀掉,还有一部分为了逃避剃发易服,远遁他国,或者干脆剃了光头做和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