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遗嘱为何让刘姓江山延续三百年?刘邦在汉中留下了什么印迹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岁的刘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来。此时朝廷内外,皇宫内外气氛很不正常。皇宫外的重臣们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萧何也死了,谁还能承担百官之主的重任?”

丞相一职在秦时就已经成为百官之首,是汉高祖像相一职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丞相为皇帝服务,但却直接管理百官,也就是政府。如果说,皇帝是一个国家的代言人,那么,丞相就是让这个国家运转起来的指挥人。

所以,一向有政治头脑的吕后开门见山,直接把最关键的问题挑了出来。刘邦虽然已将死,但大脑仍很清醒。于是,他说出了第二道遗嘱(第一道遗嘱是指白马之盟)。

他回答吕后:“曹参。”

吕后又问:“之后呢?”

刘邦道:“王陵。”但随即又补充道,“王陵这个人有些迂愚刚直,可以让陈平帮他。陈平智慧有余,但是难以独当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来帮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许外人会认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观地说,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吕后心里有些不高兴,尤其是最后一句话,什么叫安定刘氏天下?她又问道:“这些人都死掉了,谁还能代替他们呢?”

刘邦高深莫测地回道:“那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事了?”刘邦心想你也活不到那个时候了,操那么多心干吗?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死在长乐宫,政治家吕后秘不发丧,她把理由说给幸臣审食其听:“朝廷大臣当年都与皇帝刘盈面前俯首称臣,心中定然更是不服,若不统统将他们诛杀灭族,天下恐难安定。”

审食其没说好也没说不好,但曲周侯郦商听说这件事后就大叫不好,他告诫审食其说:“太后要杀人,绝对不好。陈平、灌婴在荥阳有大军十万,樊哙、周勃在燕、代有大军二十万,若闻诸将遭诛,必定联兵回攻关中。到时候,大臣内叛,诸侯外反,高祖基业就烟消云散了。”

审食其听罢,立时感到事态异常严重,不敢有丝毫耽误,急忙进宫去找吕后汇报。吕后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能分清事情的轻重,从而改变了初衷。

于是,她按照刘邦的遗嘱,在萧何死后,任命曹参为相。之后又陆续任命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太尉。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刘邦遗嘱中所提到的几位可以重用的大臣以及他们的排名顺序:曹参—王陵—陈平—周勃。

曹参,是刘邦坚定的追随者。在对秦军、项羽及叛军的无数次战斗中,他立下了信保住刘氏天下吗?刘邦对吕后的了解,恐怕要远比我们深刻得多。吕后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政治家,难道仅凭这张人事安排的网,刘邦就自信能罩住吕后?

牵制:高超的艺术

稍有常识的人通过刘邦立的人事安排遗嘱,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邦把遗嘱交付吕后,本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和秦始皇交托给赵高的遗嘱一样,这也是一个信息的单向传递,在汉初政局不稳的形势下,发生问题的概率非常之大。

刘盈像尤其是当太子刘盈是个懦弱怕事之人的情况下,确切地说,太子刘盈会成为懦弱者,完全拜刘邦所赐。刘盈在童年时曾受到过两次很严重的惊吓,第一次是项羽的军队对刘邦的家乡进行大扫荡,掳走了刘盈的祖父和母亲。当时,小刘盈不过五岁,因为个子小而藏在草丛里幸免于难,但惊吓是肯定有的。第二次更是可怕,他跟着刘邦躲避项羽的追杀,而刘邦嫌车上载重太多,影响逃命,于是按照胖瘦的次序,将刘盈姐弟从车上踹下去。那可是亲爹啊,亲爹把自己从车上踹下来送给了前来追赶的仇人。任何人都不能接受这种“连摔带吓”,从此以后,刘盈有一种很“宝贵”的性格:懦弱怕事,一遇事就如惊弓之鸟。

吕后当然有控制刘盈的想法,而那些大臣们也未尝不做如是想。即使这些人没做如是想,现实情况也确是如此。当时的情况是,能够危及刘盈执政的势力一个是以吕雉为代表,包括吕泽、吕产、吕禄叔侄在内,我们称其为“后党”。另一个是以萧何为代表,包括曹参、周勃、灌婴在内,我们称其为“相党”。双方都与刘邦至亲至密,刘邦实在不能将他们明目张胆地干掉。但刘邦有他自己的一套办法,这种办法也只有流氓才可以想得出来。

在遏制“相党”上,刘邦为刘盈培育了一位刚毅坚忍的母后,而且母后的身边还有一群能征善战的“后党”!在“后党”的遏制下,由于萧何羽翼颇丰,威望又高,刘邦就逼其脏污自保,给他戴上“与民争利”的帽子,使他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同时他又把吕后的妹妹嫁给了大将樊哙,让萧何不能指挥,在经过一番动作后,刘邦的预想达成了。

刘邦的这种牵制艺术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他在上这一道保险前早已经上了另外一道保险。这道保险就是诛灭异姓诸侯。

尽管刘邦在汉中活动不过短暂数月,然而在汉台区这块大小不过500多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遗留下刘邦相关的历史地名就达15处之多。再加上解放后新生的地名及其他名称,足有40多处,其密度和集中程度在全国也绝无仅有,只有在大汉朝的发祥地——汉中才有这种可能。

这些历史地名门类之多亦是惊人的,不仅有世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且有自然村、山川、河流,堰、塘、庙宇和事业单位名称等。有些名称以神奇的传说故事流传民间,风趣诱人。

与刘邦相关的自然村名称

1、花台子。花台子村原属汉水乡,现为石马街道办事处广坪村委会十一村民小组,位于么二拐西南将坛西路南侧,传说刘邦在这里建有许多花台,供其观花尝月,悠游玩乐,其名流传至今。花台子原有80多户菜农,因城市扩建现已成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特别是豪华靓丽的花台居民小区,一改往日简陋的菜农民宅旧貌。

2、新铺。新铺自然村,原为新铺乡政府驻地,撤区并乡后归属铺镇人民政府管辖,有村民130多户,汉白公路从村中穿过。新铺其名传说饶有风趣:古时这里也为交通要冲。路旁建有一小小酒铺,供过往行人饮酒休憩。一天刘邦路过此地,欣然下马进店酌酒歇息。此间刘邦抬头向酒店门前一看,若大一棵槐树映入眼帘,只见槐树根粗枝壮叶茂,树冠如伞,向四方伸展,奇怪的是树冠正中长出一颗石榴树,挂满紫红色的硕果,使刘邦万分惊奇,遂问酒家:“此为何树?”酒家曰:“槐抱石榴树”,刘邦听后连发奇叹:“真乃奇树也!奇树也!”刘邦当即慷慨解囊送给酒家纹银数百两,令其将简陋的酒铺新修,以便下次路过饮酒观景,此后即将新修酒铺称作新铺,酒铺所在地的村落亦以新修酒铺而得名。

3、留马山。该村原属新民乡,并乡后归属七里镇全村有70多户,300多口人,系半丘陵地区,村民们习称为山。相传刘邦为汉王时,常来此逻马习武,走村串户,深受村民的爱戴,为怀念刘邦,于是人们便把村落称为逻马山。时间长了,便将“逻”字习写成现在的“留”字。

大风歌

【原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注释

⑴大风歌: 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⑵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⑶威:威望,权威。

⑷加:施加。

⑸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⑹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

⑺守:守护,保卫。

⑻四方:指代国家。

【作品鉴赏】

《大风歌》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同样的,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

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

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吧!

《大风歌》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关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 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作者介绍

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砀郡长、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中文名

刘邦

别 名

刘季

国 籍

汉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

出生日期

前256年冬月二十四(12月28日)

逝世日期

前195年四月二十五(6月1日)

职 业

皇帝、政治家

主要成就

斩蛇起义,推翻秦朝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主要成就

设立典章,设立制度

消灭诸侯,维护统一

代表作品

《大风歌》《鸿鹄歌》

庙 号

太祖

谥 号

高皇帝

在 位

称王5年、称帝8年

陵 墓

长陵

史书记载

《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

封国称王

汉王(前206年-前202年)

建汉称帝

汉帝(前202年-前195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