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极人臣,他却自嘲只是一座“破屋”的裱糊匠

1901年,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79岁高龄之时代表清廷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两个月后,内外交煎,在国人的一片骂声中,油灯枯尽,魂归肥西。

他的绝笔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临终之前,老臣周馥守在他的床边,见其已经咽气,但双目炯炯不闭,遂哭出声来:“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目乃瞑,犹溜涕,口动欲语,可伤也”。

这位死不瞑目的老人就是时人痛骂的卖国贼李鸿章。

同治元年,李鸿章一手创建的淮军抵沪,9000衣衫褴褛的淮军迎战数万太平军,大胜,淮军从此军威大震于清廷,也把李鸿章推上了晚清权臣之阶,从此开始了长达40年的宦海生涯。

1870年,成功的处理天津教案后,李鸿章领命接替恩师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兼北洋大臣。至此,他的权势和声望,已在曾国藩之上,开始步入晚清重臣之列。

李鸿章也曾自嘲是“破屋裱糊匠”,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扶大厦之将倾。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项“第一”与李鸿章相关:第一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部队;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

对于近代第一支远洋海军北洋舰队,这支承载着中日之间国运之战的近代海军。在《龙旗飘扬的舰队》一书中考证:慈禧的颐和园工程共挪用海军经费750万两,等于吞掉半支海军舰队。“清流”翁同龢跟李鸿章是多年的冤家对头,在海军的经费问题上对李多有诘难。

在甲午开战前四年,翁作为户部尚书停发了海军两年的购船经费。反观日本,天皇颁令:“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并特拨自己的私房钱给海军专用。全国上下踊跃支持海军建设。中日甲午之战,这场战争几乎还没开打,清王朝就注定了败局。

签订《马关条约》的国耻,李鸿章被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在慈禧太后下诏开战11国的庚子巨祸中,这位唯命是从一辈子的老臣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终于说出了一声不!对北上勤王圣旨的回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召。”

洋人外交官员曾说:“李无疑是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护他的国家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里的筹码太少了。”

梁启超曾评:“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吾敬鸿章之才,吾惜鸿章之识,吾悲鸿章之遇。”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臧否与否,教科书中早已盖棺定论。唯一留下的不若是“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的呜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