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魏晋南北朝有着怎样的取名风俗?

名字是基础,它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祝福。为孩子起名,父母甚为看重。

当时流行着为孩子起“贱名”的风俗。起贱名,即为孩子冠以豚、狗、驴、猪之类又俗又丑的名字。听起来好笑又俗气,实际上寄寓着父母们对孩子平安成长的期望。

起贱名的流行源自当时社会动荡难安,平安与健康成为奢念。在当时为孩子起贱名,已打破地区界限,不论南北,各地区起贱名已广泛流行。不过,贱名多为孩子的小名。正儿八经的大名,父母会十分慎重,通常寄寓着家族、长辈对孩子的深切期望。

父母与子女

“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孩子的生日,是一家人团聚的重要日子。父母在世,孩子无论年龄多大,仍旧是孩子。当孩子生日来临时,一家人必定要庆贺一番。每过一个生日,代表着孩子又长大一岁,父母期待的未来,也将一步步靠近。念及此,父母双亲必是非常欣慰吧!

“男成俊士,女号英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父母,同样期待自家孩子为人龙凤。孩子童蒙时期的教育,父母们均十分重视,认为“教儿婴孩”。经久的战乱,更使父母们清醒地认识到“子女优秀”更有出路,教育越发受到父母们的重视。

官学教育、私学教育、家庭教育是当时开展教育的三大主要途径。可是,由于当时战乱频发、政局动荡,官学机构经常废止,为人父母者更多的是采用家庭教育。

邀请老师到家中施教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有父母让孩子带上行囊离家拜师求学。不过选择这两种方式的家庭,通常是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较好的家庭。更多的家庭,由父母亲自教授,父母是孩子名副其实的首任导师。儒家学说,即便在这一时期地位有所摇摆,却仍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兼具家长与导师双重身份的父母,他们的思想举止影响着孩子。父母对道德礼法的理解,往往融入于文化生活与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地对孩子施加影响,予以渗透。医学世家,将医学传授给子弟,是家庭教育。曹魏著名律学家高柔,在家中向儿子传授法理之学,也是家庭教育。

“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谢安隐居家中时,便经常做家族子弟的家庭教师,教育出谢道韫这样的才女。谢安教导家中子弟的场景,还流传下一段千古佳话。

谢安

风乍起,天空大雪飘洒,随着雪花漫天飞舞的大风,也无法吹灭谢安与家中子女交流的热情。这位东晋名相很会因材施教,他指着大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却给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妙答。后世历代文人,对谢道韫这句妙答冠以“咏絮才高”之美誉。

谢道韫

出于对孩子的爱护,父母会在感觉孩子行为异常或过度时敲警钟。北魏祖莹年少好学,经常夜以继日地认真学习。面对如此不知疲倦学习的孩子,引发的是父母对孩子身体健康的担忧。

一言:《历史的风尚·魏晋南北朝》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