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战败真实原因, 不该怪李鸿章和慈禧, 此人负主要责任

影响一场战争成败的因素很多,除了有士兵的作战能力、将领的指挥能力,还有大后方的支持。而其中,最能够影响战局的莫过于将军,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仅能够很好地指挥士兵,更能够知人善用,将手下的力量发挥到最大。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在分析一场战争的成败时,往往会被舆论带偏。

如果说甲午中日时期,北洋舰队战败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必然会把罪魁祸首当做是慈禧,毕竟她是当时清朝的掌控者,战败的原因自然在她。而且,作为清末掌舵者,她在百姓心中早已经声名狼藉,恐怕多个几条罪状也不是什么难事。也会有人说,北洋舰队的失败应该怪李鸿章。

一来,他是洋务运动的大力持者,北洋舰队也是他一手操办起来的,战败了肯定是他的过错。二来,战败之后的《马关条约》也是他前往日本签订的,这不是正好充分地说明他在为自己收拾烂摊子么。而且,清末年间这为大臣与慈禧沆瀣一气,好像名声也不是太好。

或许,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的确是有这两个人的原因,毕竟当时以日本国内的情况和清朝军队的实力,双方完全可以再战,根本没有必要就此举白旗签条约。1894年之际,日本之所以会对清朝发难,并不是其精心准备多年的结果,而属于一种无奈的选择。

当时,日本国内走上资本主义不久,工业、军事等各方面正在起步发展,其就遇到了之前所有西方国家遇到的通病,国内经济不平衡,矛盾一触即发。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和市场的介入。人家西方国家通过最开始的殖民地早已经有了资本积累和市场,自然有办法安然度过,但是日本不一样。

日本是个小岛国,不仅没有雄厚的基础,连走上近代化也是在西方国家侵略下的一种被迫结果。在资金方面,日本自然没有,而市场呢?那就更加没有了,日本总共才多少人,他们制造出来的商品根本没地方销售。于是,日军左看右看,这最好的解决方式只能是来自于中国。

只要像英国、法国一样,来一场战争,让清朝赔款开口岸,这大笔的资金有了,广阔的市场也有了。不过,这一步棋十分凶险,如果赢了那日本的问题自然解决,如果输了,那可能日本就要从此消失了。因此,对于日本来说,这是背水一战,他们疯狂地向北洋舰队发动攻击。

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战报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其实,北洋舰队的失败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毕竟清军又不仅仅只有北洋舰队,还有其他军队。只要,清军死守,日本根本耗不起,自然我们也不会输,也不用赔款割地。但是我们忘了一个变数--慈禧。

当时的慈禧即将要过自己的大寿,她生怕受到一丝影响,于是在北洋舰队一战败,根本没有想过要继续坚持的事情,直接就派出了李鸿章商谈条约。当然,我们也不排斥这其中可能还有别的小人作祟,但是要说这一次总体战争的失败,那是绝对与他俩脱不了干系的。不过,北洋舰队的失败却不是这么回事?

当时,北洋舰队在和日军交手的时候,慈禧和李鸿章可没有拖后腿,他们或许比任何人都希望北洋舰队能够重挫日军。对于慈禧来说,如果北洋舰队重挫日军,那便代表着清军实力增强,她在世界额话语权恐怕也要硬气一些,对于李鸿章来说,如果北洋舰队胜了,那么他作为主要创建者,肯定是居功至伟。

而且,说到底他俩也是中国人,在可以选择的时候,自然还是希望自己胜利的。那么如果北洋舰队的失败责任不在他俩,又能够怪谁呢?从当年北洋舰队与日军作战的细节来看,北洋水师的指挥者丁汝昌绝对脱不了干系。虽然他最后英勇献身,我们不否定他的爱国,但这并不代表他在这场战斗中没有过错。

首先,在北洋舰队的配置方面,所用的几艘战舰基本都是当时最新式的战舰,比起日军毫不逊色,甚至于在吨位方面还是有优势的。而战舰上装备的的速射炮和巨炮也是绝对先进,如果完全利用起来,对付日军轻轻松松。因此,在硬件设施方面,显然李鸿章下了血本,挺够意思了。

接下来,战争的成败就要看临场将领的指挥和士兵的作战能力了。战斗一开始,丁汝昌就已经负伤,无法继续指挥,整个北洋舰队刚刚摆好的整形无法继续。在这个时候,丁汝昌没有及时地定下一个副指挥吗,在接下来几个小时与日军的作战中,各个战舰完全是各自战斗,没有一个统一的队形。

虽然说,他们都知道要朝着日军开炮,但是缺少指挥,战斗力已然大打折扣,这和拔河比赛的技巧就相当类似。到后来,在北洋舰队的失败原因总结中,丁汝昌表示通讯中断,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燃料和弹药不足,军舰平时的训练不够等等。如果要细究其中责任人,难道作为北洋舰队指挥官的他能够完全推卸么?

于是,他向清军报告北洋舰队损失惨重。的确,在这样的指挥之下,北洋舰队的确已经伤筋动骨,但却不代表全部覆灭,休整一下应该还能够乘胜追击,因为这一仗日本海军同样也没有占到便宜,但是丁汝昌没有,他选择了回到旅顺,等待进一步的指令,作为一个指挥官,丁汝昌的临场应变能力显然是有些不够的。

不过,当他与战舰一起被日军围困的时候,那种宁死不降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因此,就北洋舰队的战败而言,指挥官丁汝昌绝对有主要的责任。但是以当时清末的体制来看,或许丁汝昌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不是一个新式军队的水师,而只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听命行事的“教头”。

(本文的所有图片都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