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神秘人物,一封家书道尽人世机密,后人将其写入《搜神记》

不管是正史,还是文学艺术,乃至民间传说,三国从来不缺少题材。其间,王匡杀亲、《搜神记胡母班传》传诵不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王匡杀的正是他的妹夫胡母班。胡母班在历史上也没留下多少痕迹,但他留下了一封神秘家书,道尽人世机密,让人不胜感慨。这封神秘家书因何而起?关联着哪些悲欢离合、人生世相呢?且一一道来。

关于胡母班的记载,最早是其位列“八厨”之一。“八厨”是对东汉末年度尚、张邈等八人的一个特定称谓,并不是说这八个人是厨子,而是说这八个人仗义疏财,宁愿散尽家财也要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正因此,这八个人对于身陷困境中的人来说,就如同厨子一般给饥饿中的他们提供了“饮食”。王匡与胡母班同为泰山人,两人均轻财仗义、豪爽侠气,不但是意气相投的朋友,更结成了郎舅之亲,王匡将自己的妹妹嫁给胡母班,并生下了两个儿子。189年,政局动荡,先是汉灵帝四月病逝,刘辩即位,接着蹇硕、董重被杀,董太后忧惧而死,到8月,何进被中常侍杀死,袁绍杀宦官,董卓进京,9月,董卓废帝立刘协、杀何太后,袁绍外逃,各路诸侯举兵讨董卓。国无宁日,这一年似乎从来就没有消停过,胡母班、王匡几经波折,一个被任命为执金吾,一个被授任河内太守。执金吾是守卫京城、宫城的重要官员,在汉代应属最受欢迎的岗位,刘秀的人生梦想就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河内为河南、河北、山东的交接地,属战略要冲。两人任职本属大好事,但戏剧性的却划分入两个不同阵营。190年1月,王匡加入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联盟,胡母班继续任职汉献帝麾下,悲剧在这一刻已经注定。

胡母班受董卓控制下的朝廷领导,王匡加入了袁绍领导的讨董卓盟军,190年6月,董卓派胡母班劝降袁绍,袁绍指派王匡杀胡母班。这个人事安排又牵连到一个历史事实——董卓何时杀袁绍宗族。按照《三国志袁绍传》,董卓杀袁绍宗族应在胡母班被杀之后,但根据《资治通鉴》,190年3月,董卓西迁长安时即杀了袁绍宗族五十余人。从逻辑上分析,两者皆有可能,但从情理上考虑,袁绍对董卓派出的使者采取何种态度,却可能与之密切相关。似乎《资治通鉴》的结论更可靠,袁绍指派王匡杀胡母班以“衅鼓”,也就是把胡母班杀了,把他的血涂在战鼓上,以此来壮军威。但袁绍为何选择由王匡来执行,其原因无从得知,后来王匡被胡母班的亲属联合曹操杀死,袁绍的这个指派被证实属于典型的“坑兄弟”。

胡母班一到河内,王匡就把他关了起来,等待良辰吉日杀之衅鼓。胡母班怒火中烧,痛斥袁绍及王匡。怎么痛斥?历史记载有写给王匡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是如何流传下来的无可考证,但这封家书谈到的问题让人震聋发聩:(一)正义的问题。谁正义,谁无道?其一,自古以来,没有诸侯攻带兵攻打京城的正义行为;其二,投鼠应忌器,皇帝在京城,讨董卓也应顾忌到皇帝;其三,关东诸郡虽然都痛恨董卓,但因为使者奉皇帝命而行,均不敢玷辱使者。而你们却囚禁我,并准备杀我衅鼓,这不是暴逆无道吗?(二)生死的问题。我与董卓非亲非故,义岂同于恶?你们如虎狼张开血盆大口,如毒蛇吐出长长的信子,恨董卓却迁怒于我,这是何等残酷?死固然难过,但人最可耻的是为狂夫所害。若死后有灵,我必找皇天告你们。(三)亲情的问题。婚姻往往是人生祸福的转折点,以前我们亲为一家,现在是结下了血海深仇。我还有两个儿子,也是你的外甥,我死之后,希望不要让他们来看我,免增仇怨。王匡接到胡母班的书信,抱着胡母班的两个儿子痛哭不已。

胡母班最后死于狱中,但关于这个人的传奇一直持续到现在。传说胡母班曾见过泰山府君和河伯,后人干宝将其详细写入了《搜神记》。《搜神记》记录着有关鬼神的一些民间传闻,泰山府君和河伯这些神仙未必存在,但却因此让胡母班为世人所铭记,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