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有一无价之宝,为了制作它花费了几十年,和乾隆爷有关

每个地区的博物馆都有引以为傲的宝贝,也就是我们说的镇馆之宝,当然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绝对不止一个,有很多很多,但是在一些小地方的博物馆中,镇馆之宝或许只有一个,在黄山的中国徽州税文化博物馆中,就有一件镇馆之宝,可能外人看似非常的普通,但实则就是因为有它的存在,中国徽州税文化博物馆才能成名,这件宝贝就是古代皖南茶叶税改称落地税的告示。

好了,我们来说下今天的这件镇馆之宝,也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吧,它是来自天津博物馆的,这件东西就是葫芦器,也就是我们很多人老家有的那种老葫芦,装水和葫芦,虽然说葫芦可能看起来材料很是一般,但是制作它的工艺技巧堪称是神来之笔啊!

那么这件宝贝到底叫什么名字呢?名字很长很长,一共有10个字,叫做“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单听这个名字,我反正是完全看不懂,只知道是一个瓶子,搞不懂为何取如此复杂的名字,而且这个“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是隶属于清朝乾隆爷的。

大家来看下这张图片,它就是“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第一眼看起来我真的莫不清楚它是干啥用的,最上面有一个洞,说它是葫芦,但是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个葫芦,可问题是它就是葫芦,那么到底古代的工匠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据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葫芦相关的制作工艺了,但是却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我们历史专家都认为是明朝开始有这种葫芦制作工艺的,当时明朝的时候,制作葫芦是用那种特定的模板,可是针对这件“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专家认为那种模板是绝对不可能制作出来这样的东西,不然的话哪里世上只有这一件“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呢,应该是有大量存于世吧!

其实这件“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制作前先搞成千上百套的不同模板,然后根据葫芦每个时期的生长过程进行组合,这样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实际上难度大的让人无法想象,据悉当年的工匠们为了制作出这个“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另外制作失败的葫芦没有1万个,也有9千个,最终才出来这么一个成品。

估计这件“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也是为了博乾隆爷一笑罢了,但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古代的那种聪明才智和毅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