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诸葛亮重用的小人,擅长见风使舵,曾陷害魏延,自己也死于话多

蜀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刚刚结束南征战事的诸葛亮,为了跟东吴修好,便任命青年俊才费祎为昭信校尉,命其出使东吴。孙权等人总是想将费祎灌醉后,然后向费祎套问蜀国的朝廷的内幕。一次孙权醉酒后,询问费祎,孙权认为杨仪和魏延都是鸡鸣狗盗的小人,没有什么本事,一旦诸葛亮去世后,这二人肯定是蜀国的祸患。而费祎听到此番言论后,愕然不能回答,还是副使董辉替费祎解围。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年轻时曾经是致仕曹魏,在荆州刺史傅群的手下担任主簿。但杨仪认为自己的领导没有声望,自己也很难出人头地,杨仪因此便叛逃到关羽的军中,被关羽任命为功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关羽派遣杨仪前往西川给刘备送信,此行不仅救得杨仪的性命(不久之后,吕蒙白衣渡江,袭破荆州),而且西行的杨仪见到了蜀汉集团的一把手刘备。

杨仪

杨仪在刘备面前侃侃而谈,刘备认为杨仪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将其留在成都。当时刘备在东汉朝廷的官职是左将军,于是征召杨仪为左将军兵曹掾,成为刘备的亲随属官。

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杨仪也被加官为尚书。但蜀汉的尚书令是高人刘巴,此人是汉末大才,志向远大高洁,两袖清风。非公事之外,不愿意跟同朝为官的官僚武将们结交,蜀汉集团中很多人对刘巴的为人处世表示不满。而杨仪也因为跟刘巴不和,而被调往弘农郡担任太守。

刘备

225年,诸葛亮在南征之前,突然任命杨仪为丞相府参军,让其代理诸葛亮行使署府的职权。从这开始,擅长见风使舵的杨仪成为诸葛亮的忠犬,跟随诸葛亮南征北伐,寸步不离。

230年,年愈不惑的杨仪,被丞相诸葛亮提拔成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每次对外用兵,杨仪都负责调遣军队,筹集粮草。即便任务量再大再多,杨仪也不用诸葛亮废二遍话,就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这让诸葛亮非常信任和爱惜杨仪。

魏延

诸葛亮麾下首席战将,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爵南郑侯的魏延,魏延不仅勇猛刚强,而且善待士族,深得军心。打仗时,也能独当一面,加之魏延性格心高气傲,蜀汉军中的将领文官们,都礼让三分,但杨仪自恃得到丞相青睐,对魏延不屑一顾,二人势如水火,连远在江东的孙权,都颇有耳闻。而诸葛亮需要借助二人的才能,于是不忍心偏袒一方,打压另一方,二人的矛盾暂时被诸葛亮压制住。

二人失和

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在去世前,诸葛亮交待军务,让杨仪和费祎负责调度军队,而魏延负责掩护大军撤退,担任殿后。而且诸葛亮直到杨仪心胸狭隘,性格急躁,在病重之时便密奏刘禅,希望蒋琬能继承自己的衣钵。

诸葛亮

不知情的杨仪,以诸葛亮的继任者自居,先是秘不发丧,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意图。而魏延得知杨仪撤军的举动后,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于是派人烧毁栈道。魏延和杨仪各自派使者,向刘禅上表,指责对方谋反。其实二人并无反心,只是魏延和杨仪不和,双方互相攻击,彼此指责,均想致对方于死地,然后自己取而代之,这并非叛逆,而是蜀汉利益集团的一场内讧而已。

杨仪

杨仪派遣王平抵御魏延,王平三言两语便将魏延的大军士气瓦解。魏延带着儿子和亲信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前去追击。最终,马岱将魏延父子的头颅带回,杨仪践踏魏延的头颅,放声痛骂,并下令夷灭魏延的三族。

虽然杨仪消灭了对手魏延,自己也被刘禅任命为中军师,但是没有自己的部署幕僚,杨仪只是一个光杆司令。而看到被重用的蒋琬,杨仪认为自己的资历很老,便向探访他的费祎抱怨:“如果自己当初带兵投奔曹魏,就不会落得如此田地。”费祎将这些话,密报给刘禅,刘禅将杨仪废为庶民,并将其流放到当时比较边远的汉嘉郡。

正如诸葛亮料想的那样,杨仪性格急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竟然给刘禅写信,其中言辞过于激烈,结果刘禅派人捉他治罪。杨仪自思结局不好,于是自尽,时年46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