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时候,刘封为何见死不救?是因为他早就生了反心吗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个降将遍地走的时代,也有很多名将,对自己的主公忠心耿耿,就算历尽千辛万苦,也不会甘心为敌国效力,反而会坚决的回到旧主身边。例如拒绝曹操厚爱,追随刘备而去的关羽;忍辱负重回归曹魏的于禁;以及千里走单骑,诈死逃亡的廖化,等等。这些人拼死回归故主身边之后,结局非常极端,有的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有人则会后悔自己的回归。

例如,原本就与刘备情同兄弟的关羽,再次与刘备重逢之后,成为了刘备真正的心腹,从此完全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刘备麾下权势最大的武将,甚至获得了假节钺的权力;廖化回归故国之后,虽然没有一步登天,却逐渐成为了蜀汉后期的顶梁柱,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谓不小。可是,于禁回归故国之后,等待他的却只有曹丕的冷嘲热讽,以及壁画上重现襄樊之战的羞辱,最终被生生气死。

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个坚持回归故主身边后,后悔不迭的人。只不过他并没有成为敌人的俘虏,只不过曾被迫面临过,降敌与回故主身边请罪的选择而已。这个人是谁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备的义子刘封——襄樊之战的时候,他与孟达一起驻守上庸,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孟达吓得率兵投靠了曹魏,并与魏军一起前来攻打上庸。

在攻打的过程中,孟达一直劝刘封投降,并许下了高官厚禄。刘封却直到城破,也没有同意,反而回到了益州,向刘备请罪。刘备最终的处决,是赐其自尽,刘封在得知结果之后,曾忍不住悲呼“恨不用孟子度之言”,意思是说,早就知道他就选择降敌,不回益州了。结是他的这句话,被一部分人断章取义,甚至有人认为,襄樊之战中,他之所以对关羽见死不救,仅是因为生了降魏的心思。然而,事实果然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三国志》记载,刘备真正赐死刘封的原因,是因为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口头上的说辞,则是刘封对关羽见死不救,以及欺凌孟达。这是刘封没有想到的,他回益州请罪,请的是上庸失守之罪。不过失守城池,就算不会被处死,刑罚也不会太轻,刘封既然敢回来,就说明他还是认可刘备这个义父,以及蜀汉这个阵营的。

可是,刘备的处置,让他寒心不已,他这才后悔自己太过天真,天真的认为,有了刘禅之后,刘备还能容下自己,这才感慨后悔没有听孟达的建议降敌。由此可见,刘封是直到生命最后关头,才有此感慨的,并非早有预谋,否则的话,他也没必要这般折腾一番,反而白白送了性命。

那么,既然刘封没有降魏之心,他为何对关羽见死不救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认为刘封这样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关羽请救上庸的帮助时,并非他大败之时,而是势如破竹之时,刘封没有出兵的必要;二是出兵需要提前准备,关羽之败太过突然,刘封就算想要救援,也已经来不及了;三则是因为,刘封和孟达一直在上庸明争暗斗,当时两人都舍不得上庸落入对方手中,因此不肯率兵前往。

如此看来,刘封并不像演义中刻画的那般可恶,反而是一个可怜之人,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