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到死都不称帝?真的是想做周文王吗?

公元220年,汉室衰微,名存实亡。众大臣力劝曹操称帝,完成最后的临门一脚。

曹操却意味深长地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自比为周文王,是想说明什么呢?

周文王是一代明君,他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

但是,周文王到死都没有称王,而是以诸侯的身份事商。他的儿子姬发即位,兴师伐纣,功成后才追封父亲为王。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曹操以周文王为榜样,其实不是他想做周文王,而是真的不敢称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坐实了汉贼的身份;

杀边让,寒了士族的心,后来学乖了,楞是没敢动弥衡;

屯田制,将土地收为国有,断了世家的财路;

求贤令,把世家入仕的名额生生拿去了一半;

到处挖坟,寒了天下人的心;

进魏公,逼死了荀彧,惹毛了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

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里面就有以上其中几条,吓得曹操脑袋都不敢疼了;

曹操生性多疑,平生树敌太多,晚年更是猜忌多疑,总怀疑有人要害他,华佗不幸中枪;

曹操若是称帝,怕是夜不敢寐吧。

孙权上劝进表,曹操笑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曹、刘、孙三人中,曹操出身最低,他的养祖父曹腾任中常侍,是士子最看不起的宦官;孙氏是江东望族,刘备是汉献帝认可的大汉皇叔。

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古时候的民心并不是平头老百姓,而是当时社会的主体士人和乡绅。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曹操是不可多得的贤主,关注民生,重视农耕,然而他的理念却为当世所不容。

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心怀广大贫苦民众,这一点上和关羽很像,所以二人才会惺惺相惜。

曹操并非生来汉贼,一开始他是以汉臣自居的,酸枣门之败,让他看清了这个社会,所谓士人,不过是一群自私自利的蛀虫而已,这个汉朝已经烂到底了,以不可复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也许曹操始终忘记初衷,他是汉臣。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妥协,但是让他取而代之,一来不敢,二来无心;

曹操死后,曹丕登基,作为交换,他推出了谋划已久的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场政治交换,将人事权彻底下放,换来世家的支持。

这才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