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使者用百两黄金求购明朝大学者作品,后者拒绝,原因令人感慨

文/格瓦拉同志

鸦片战争之前,日本实行“以华为师”的国策,拼命地学习、引进中国文化,其中大学者们的著作对他们最具吸引力,为将其引入国内,就算是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比如在明朝初年,日本使者曾用百两黄金求购大学者宋濂的作品,结果却被后者婉拒,这究竟是为何?

宋濂生于元朝中期,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识,在学成后并未选择出仕,而是躲进浙江仙华山做道士,实则著书立说。宋濂隐居山间多年,加上笔耕不辍,由是学问渊博、通达古今,成为海内闻名的大学问家。元朝末年,宋濂接受朱元璋的邀请,出任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同时还担任世子朱标的老师,并负责编修起居注。

宋濂画像

朱元璋称帝前后,宋濂侍奉他长达17年时间,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作为皇帝的首席秘书,宋濂不仅参与机密、编修《元史》,而且还负责制定礼乐制度,对明初典章制度的确立居功至伟。宋濂在朝为官期间,以生性谨慎、严守机密而著称,并且为人宽厚、质朴无疑,由是深得朱元璋的器重。

作为文人士大夫,宋濂的散文水平极高,备受世人推崇,与刘基并称为“一代之宗”。宋濂在散文创作中主张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反对空洞、无病呻吟式文章,或华丽的辞藻堆砌。宋濂的代表作,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秦士录》、《王冕传》等,或雍容典雅,或质朴简洁,皆属散文中的精品。

《元史》的史实错漏、材料堆砌之处甚多

宋濂不仅散文写得好,而且颇有史才,曾与大学者王祎共同主持编纂《元史》,深受后者的赞誉,将他与司马迁并列。不过平心而论,《元史》虽然卷帙浩繁、资料详实,但由于编纂时间太仓促,不免失之于杂芜,其中史实错漏、材料堆砌之处甚多,其水准跟《史记》根本没法比。但即使如此,宋濂的史学功底仍不可忽视。

当时,宋濂的名气不仅限于中国,甚至远播国外,比如高丽、日本、安南等国为得到他的作品,纷纷派使者访问明朝,并请求用重金购买宋濂的碑文,由此可见其知名度(“洪武中,日本安南俱上章,以金币乞宋景濂碑文。”见《艺苑卮言·卷八》)。在这些国家当中,尤以日本的态度最为积极。

日本使者请求用百两黄金求购宋濂著作

从隋唐开始,日本开始以中国为师,在长达700余年的学习进程中,逐渐养成一种痴迷中国文化的氛围,上至王侯公卿,下至贩夫走卒,全是中国文化的拥趸。再加上本土鲜有大师、大学者,所以等到明朝建立后,宋濂等大学者的作品便成了日本最希望得到的“精神食粮”。因此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日本曾派遣使者来明,希望用百两黄金来购买宋濂的作品,并得到皇帝的默许。

明初1两黄金约合4两白银,按照今天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2000元左右,百两黄金至少等于20万元人民币,价格实在不菲。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宋濂婉拒了日本使者的请求,让对方吃了“闭门羹”。朱元璋闻讯后感觉不可思议,便将宋濂召来,向他询问原因。

宋濂婉拒日本使者“美意”,令朱元璋很赞许

宋濂据实回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日本使者的馈赠固然丰厚,然而作为天朝的侍臣,怎可以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这不是维护国体的做法。”朱元璋听后很满意,连连称赞宋濂讲正气、识大体(“日本使奉敕请文,以百金为献,先生却不受。上以问先生,先生对曰:“天朝侍从之臣而受小夷金,非所以崇国体也。”《玉堂丛语·卷五》)。

宋濂为人正直清廉、忠诚无私,堪称政坛中的君子。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令天下士人奉为楷模的人物,最终结局却堪称凄惨。洪武十三年(1380年),已退休还家的宋濂因受长孙宋慎(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杀)的牵连,被朱元璋下令流放到四川茂州,结果刚刚走到夔州,便抱病而终,终年77岁。

朱元璋虽器重宋濂,但还是将他流放

宋濂去世后,最初葬在夔州莲花山下,后被“粉丝”蜀王朱椿转葬于华阳城东。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宋濂被平反昭雪,并恢复官爵,但此时距他离世已有115年时间。宋濂一生忠君爱国、品行高洁,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史料来源:《明史》、《玉堂丛语》、《艺苑卮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