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与姜维联合,发动二十万大军直奔魏国而来,最终大败而归!

诸葛恪与姜维联合,发动二十万大军直奔魏国而来,最终大败而归!

东兴一战惨败,这场战役的名义主帅是司马昭,实际总司令是司马师,担任佯攻的是王昶和毌丘俭,战役主将是胡遵和诸葛诞,诸葛诞驻扎在西岸,其实并未遗受什么损失。这么看来,司马师、胡遵、司马昭肯定是负主要责任。案例来说,轻则降职,重则问罪,但这样做,司马师的威望和实力肯定会大受影响。

司马师刚刚掌权不久,执意伐吴遭遇大败本身已经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后续事宜,肯定会威望尽失,还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搞不好还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司马师在处理这个危机时展现出了自己天才的一面。他首先将责任归于自己,“我不听公休(诸葛诞),一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从字面上来看,司马师承认了自己的领导责任,外加不听忠言之罪。但实际上,这是极其高明的一句话,堪称能载入史册的一句话。

这次战役本就是司马师坚持己见发动的,无论功过都在他一人,最多加上司马昭和司马家族的鹰犬胡遵,但是他这样说,倒像是他替众将背了黑锅。

司马师这句话还捞了一个人,诸葛诞。东兴战役的计划基本就是按照诸葛诞的计划实施的,但是司马师却说自已不听诸葛诞之言以致失败。若要追究责任,那诸葛诞恐怕是罪责难逃,但此言一出,诸葛诞瞬间变成了怀才不遇的忠臣。这个计策,也只有司马师这种天才权谋家,才能如此自然地用出来。另外他削了二弟司马昭的称号,并对换了主要参战将领的防区。一番动作下来,群臣均表示信服。

但是事实是避免不了的,输了就是输了,你掩饰得再好,也得吃掉自己种的苦果。树欲静而风不止,羊欲静而狼不休。嘉平五年三月,已经掌握了东吴重权的太傅诸葛恪与蜀汉姜维联合,发动二十万人气势汹汹直奔魏国而来。

诸葛恪年少便负有盛名,多年来扫平山越、剪除异己,对外更是取得东兴大胜,俨然成了东吴版的司马懿。但是他有-个最大的性格弱点,狂傲。个人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在他认为自己必然成功的时候。东兴的大胜迷感了诸葛恪,他认为魏军脆弱得不堪一击,凭借东兴的余威,只要此次东西夹攻重兵出击,必定可以建立大功。

东兴之战后,司马师起用了一个人,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与哥哥司马懿一样,司马孚也算得上是一代奇才。早年,司马孚就和二哥司马懿、大哥司马朗等兄弟并称“司马八达”,才名显赫,时人称颂。当年司马懿是曹丕一党,而司马孚则是曹植的心腹。后来,曹丕在储位争夺中明显处于上风,司马孚觉得形势不对,也转投曹丕当起了太子中庶子。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死后,曹丕便承继了魏王大位。那这么看来曾经作为曹植心腹的司马孚的政治生涯估计要告段落了吧,但是没有。曾操死后,司马孚做的第一件事就劝曹丕不要太伤心,接下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比知整理禁军、准备丧仅等,为曹不继位铺平了道路,立下如此大功,曹丕自然不好难为他了。

曹丕死后,凭借着二哥司马懿如日中天的权势,司马孚也是一路顺风顺水。兄弟二人各有所长,司马懿任大将军统兵作战,司马孚则是度尚书管理大魏财政,兄弟二人一个管兵一个管钱,堪称大魏的两大支柱。很快,曹爽就领教到了司马兄弟的厉害,在司马懿装病的时候,司马孚也放下权利麻痹曹爽,直到高平陵的雷霆一击。

然面司马孚最高明的地方并不在此,他最擅长的是趋利避害,最拿手的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嘉平五年五月,司马孚督军二十万应对吴国诸葛恪。二十万对二十万,很公平。诸葛恪的战略目标自然是攻略淮南地区,但他从来没指挥过二十万之众,于是在属下的劝谏之下,打算包围新城。然后来一个围点打援。这一招可以说是经久不衰,成功案例更是多如牛毛,可惜,他的对手是司马孚。

司马孚的部下提出要教援新城,但是作为一个内政专家和军事外行,司马孚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了这个问题。诸葛恪发动二十万人,堪称倾国之兵来进攻魏国,他必然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钱粮。打仗在很多时候打的就是钱粮。

司马孚执掌魏国内政多年,自然深知这个道理。他判断吴国此次虽然势大,但是依据吴国的国力,肯定不能支撑很久,只要诸葛恪对新城久攻不下,又不能歼灭魏国主力,必然不战自退。所以司马孚干脆就在寿春住了一个月,坐看诸葛恪围攻新城。这招非常眼熟,没错,这招和他二哥司马懿的策略属于一个思路。话说二十万人围攻新城确实不是盖的,东吴军队对着新城日夜猛攻,诸葛恪还在城外堆起了土山,声势浩大。

这可就苦了一个人,守将张特。新城守军只有四千人,张特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坚守了九十多天之后,城墙已经四面漏风,城内士兵也伤亡惨重,张特苦思冥想,只剩最后一个办法了。他决定诈降争取时间。张特对吴军说自己愿意投降,但是无奈城里面有一堆人不愿意投降,自己可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为了取得对方信任,他还把自己的印信扔给吴军作为证明。诸葛恪居然信了。然后,张特连夜拆房子修补城墙,到了第二天居然修补得七七八八了。这下诸葛恪傻眼了,一夜不见眼前又是一座满血复活的坚城。于是,诸葛恪愤怒了:“全力攻城,言退者斩!”

然而,诸葛恪的攻城并不顺利。时值盛夏,卫生条件太差,营中士兵爆发了瘟疫,东吴军队死伤惨重。营中将领纷纷表示应该撤退,但是诸葛恪不想无功而返,所以还是固执已见,不撤。老将朱异与诸葛恪意见不同,诸葛恪直接夺了他的兵权;蔡林也对诸葛恪多次进言,他都没有接受。蔡林看到诸葛恪刚愎自用,一怒之下投降了大魏。于是,诸葛恪的虚实瞬间暴露了。这时司马师在洛阳指挥司马孚、毌丘俭等人迅速进军讨伐诸葛恪。司马孚自然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果断发动全线进攻。

诸葛恪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所率部队遭遇大败,只能退回吴国。之后不久,诸葛恪被孙氏宗室杀死,夷灭三族。诸葛家在吴国的投资彻底宜告失败。此战把东兴之战的不良影响一扫而空,同时西线的姜维被陈泰稳住,已经撤退,一场巨大的危机被司马师轻松化解。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关于我们东兴一战惨败之后,主动替众将背了黑锅。但其实说实话,这次征战东吴的惨败,实际上就是我们司马师坚持己见发动的。在这之后,诸葛恪又卷土重来,只不过这一次,就不是那么幸运了。鉴于司马师这一次选用司马孚开对阵吴国将领,却胸有成竹,毕竟司马孚最擅长的就是趋利避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所以不管怎么说,从这次看似主动出击的诸葛恪,其实站在了被动的一方,只能一个劲的进攻,却不见什么效益,时间长了,兵力也越来越不行。自然就投降了大魏。而这种坚守攻城的战略计策也赢回了司马师在上一场战役失掉的尊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