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诸葛亮的“虚”与“实”

近来在网络上看到有关诸葛亮文章的时候老是看到两个极端,一方是夸上天的,一方是贬到土里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最近几年来确实有一个“潮流”,就是通过贬低诸葛亮来证明自己懂史,不知道是不是《三国演戏》把诸葛亮塑造的太完美,知道真实的诸葛亮与塑造的形象有落差故而心中愤恨的缘故,作为一个小三国迷,我想说点自己的看法,当然比起研究历史文化的专业人士来说无异于繁星比皓月,只算个人一家之言,看之过之。

说起诸葛亮相比大家熟悉到不能熟悉了,我就不说他的平生了,只想从对比角度来谈下他,那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对比来看看小说与现实的“差距”是不是真的让人无法接受。

一、三国演义的“虚”

草船借箭是孙权所为,《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之引《魏略》记载的是,这个事件是濡须之战的插曲,是孙权与曹操打仗的一种偶然战斗过程,并不是孙权有意为之的。

借东风首先要告诉大家,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加赤壁之战,更不用提这个虚构的借东风事件了。

三气周瑜这件事真的是冤枉周瑜了,诸葛亮在赤壁大战前代表刘备集团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之后便返回江夏了,与周瑜并没有过多的交集,还有正史里的周瑜非但不小心眼反而心胸很豁达,当时的周瑜是江东集团的核心人物,世家子第,又娶了小乔,官场情场双得意为什么去嫉妒一个还不算太出名的诸葛亮呢。

七擒孟获这个事件《三国志》记载特别少,只有寥寥数语,诸葛亮五月渡泸南中悉平秋天便回去了,至于有没有七擒就不得而知了,个人觉得七擒只是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攻心计演绎罢了。

空城计这个事件主角是赵云,是诸葛亮北伐战争的战斗过程,并不是诸葛亮所为。

二、《三国志》的“实”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都做了那些事情,有哪些是能够反映诸葛亮水平的呢?

1.外交方面

赤壁之战之前,刘备集团被曹操击败,单独抗衡曹操已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诸葛亮提出结盟孙权,并且亲自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出兵,通过三国志记载的来看,诸葛亮这个人的外交才能还是很高的,(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诸葛亮作为一个战败势力代表来游说东吴,开口不提结盟之事,而是大格局地讲述天下形势,也没有上来说服孙权结盟,非常客观的讲述了当前形势然后让孙权选择,已经构成了反次为主,作为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诸葛亮魄力还是有的。至于具体的外交细节大家也可以去看《三国志》,个人觉得那段对话十分精彩。

2.战略规划方面

诸葛亮的《隆中对》想必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给刘备的规划是“横跨荆益”,现在有很多人说诸葛亮的这个规划有错误,原因是荆州(湖北)与益州(四川)分兵导致蜀汉不能够集中兵力,实现不了“上将以向宛洛,将军亲出秦川”的战略规划,个人认为,分兵问题不存在的,形势定人势,分兵自古有之,而且刘邦赵匡胤等很多帝王都用过,为啥来到诸葛亮这就不行。

还有人说荆州益州要过长江三峡,一旦被敌方截断,两地交通就直接断了,无论处于荆州还是益州,两相不能兼顾,此话不假但是要明白,当时刘备的处境,北方曹操已经击败了袁绍,河北河南陕西整个北方都被曹操占据了,兵精粮足刘备怎么去争,孙权占据江东,根基稳固,刘备怎么去争?能够成就基业的地盘就剩下了荆州和益州,荆州地处天下之中,四面临敌,虽然是用武之地但是终究不是能成基业之地,益州就不一样了,千里沃野,守好关隘险阻,便能稳固一方。一个是用武之地一个是基业之地,诸葛亮的判断规划并没有错啊。时势定人势,诸葛亮也没得选。至于后来荆州沦陷,诸葛亮规划破产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关羽,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治军征战方面

很多人说诸葛亮六出岐山,最终无功而返是因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够,这里个人要向大家说下,判断一个人的军事才能不能仅仅依靠战役成果,诸葛亮当时面临的困境有几处:1)后勤跟不上,原因还是秦川路太艰辛,粮草军械就算运到了,估计也就剩下3成了。2)骑兵少,蜀汉军队几乎都是步兵,骑兵占的比例少的可怜,主要是蜀中地区没有良好的战马出产,当时出战马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今北京地区,一个是甘肃的西南部地区,所以诸葛亮才要攻占陇西,为的就是抢战马,要明白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都是步兵无法代替的,魏国仅骑兵都有将近8万余,所以诸葛亮是用步兵对战骑兵。3)可用将领太少蜀汉后期人才流失太严重,有句话说的很讽刺,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那个时候仅存的大将就剩赵云与魏延了,能够像关羽一样独当一面的已经没有了。4)兵员不足 诸葛亮北伐最大一次出兵人数在10万左右,而魏国能在陇右地区投入的兵力可达20万,而且在司马懿防御政策下诸葛亮进攻难度可想而知。

在诸多不利条件下诸葛亮依然取得了多次军事上的胜利,第一次出其不意的攻占了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第二次斩杀魏大将王双,杀魏名将张郃,在司马懿防御策略下,唯一一次出兵与诸葛亮交战,便被打的大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打出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战役,把司马懿打的大败,诸葛亮仅低级军官的头颅就斩首3000余级,还缴获了大量装备,据现在的历史学家推论,这场战役魏军至少死伤4万余人,军械更是不可数。所以在敌人的地盘上,在后勤跟不上的处境下,在没有骑兵优势下,诸葛亮还是能够打的敌国损兵折将,进退自如,打的司马懿不敢主动出击只能固守消耗蜀军补给,你能说诸葛亮军事才能弱么?真的弱的话后世也不尊称诸葛亮为军事家。

执政治国方面

诸葛亮治国不可谓不精彩,个人对此真的是很佩服,可以通过《三国志》来看下诸葛亮治国的功绩:“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通过史书记载可知,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达到了今天也达不到的程度,不可谓不厉害,政治上官员不贪污,容不下奸佞之臣,百姓个个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强大的不欺负弱小的,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这些在如今的社会都很难实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这段话是史学家陈寿对诸葛亮治国的评价,陈寿是个很公正的史官,他对诸葛亮治国的功绩持肯定的态度,正因为诸葛亮治国安邦的才能太过突出,才导致后世认为其政才超过治军,但不能一昧否定诸葛亮军事才能。

虽然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如妖,但是抛开小说不谈,历史上的诸葛亮无论治国还是治军都是很优秀的存在,所以,在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下务必不要妄意评论,尊重史实,尊重历史人物,传承历史人物精神,比如忠贞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优秀的精神品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