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叟宴”是老年乾隆找到的“祛除四怕,满足四好”的好办法

“千叟宴”是老年乾隆找到的“祛除四怕,满足四好”的好办法

当了六十年皇帝和四年太上皇,活了将近九十岁的清朝乾隆皇帝,早年算得上英武睿智,有所作为。可到了晚年,却渐渐地失去了早年的清醒,慢慢地走向了早年的反面。史书称他“性喜夸饰”,“好大求功”,“晚年倦勤”,“蔽于权幸”。这些中国历代老年统治者的毛病,他都拥有。想想也是,都耄耋之年了,还在那儿发号施令,能不误事误国吗?

其实,皇帝也真不是什么真龙天子,脱下龙袍后,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譬如乾隆,到了晚年,就和中国很多老年人,尤其是曾经功成名就,处于高位,颐指气使的老年人一样,有四怕和四好的人性弱点;四怕就是:怕冷清、怕冷场、怕被冷落、怕人们对他冷冷淡淡。四好就是:好热闹、好排场、好被恭维、好大家向他鞠躬致敬。

最有意思的是,晚年的乾隆皇帝居然找到了祛除四怕,满足四好的办法。具体办法就是在紫禁城里举办盛大的宴会,招待王侯将相、宗室耆老,热热闹闹地让这些人大唱赞歌。因为,凡赴宴者,吃满汉全席,喊万寿无疆,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何乐而不为?于是,乾隆皇帝想出许多名目,把人找来陪他吃饭。在大宴小宴,贺宴寿宴上寻找那种被人吹捧得美滋滋的感觉。可时间一长,觉得老是现任官员在给他唱颂歌,看的都是熟面孔,听的都是老调子,老头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发明的词)嫌不够过瘾。于是,别开生面,让己致仕为百姓的老官也加入到礼赞大合唱中来。这就是清人昭连在《啸亭续录》中描写的“千叟宴”。

据昭连说,千叟宴始于康熙。“癸巳年,仁皇帝(康熙)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乾隆乙巳,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决定开千叟宴,庆祝乾隆登基五十年。原来规定四品以下,六十五岁以上者可以入席,一算,人数己近三千。他觉得不过瘾,又将与会者年龄标准降低,凡在京四品以下,现任、原任各员,年过六十(含六十),均准入席。这样,吃宴席的人数就达到三千九百之多,超过他祖父康熙千叟宴人数的一倍有余。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弘历八十六岁时,正好是他登基六十年,又逢禅帝位于嘉庆。于是,搞了个排场更大的宴席,六十岁以上的与会者达近六千人,其中百岁老翁就有十多位。又是作诗,又是联词,大吃大喝连续好几天。其盛况超过了他前几次的生日庆典,登基庆典。

那种得睹天颜之激动,得吃华宴之兴奋,得以进紫禁城之三生有幸,得以远远朝皇上磕头之终生难忘。雀跃之状,欢呼之声,热烈之情,响遍皇城各个角落。虚荣好胜,喜谀夸功的十全老人,自然是找到了被众人赞颂的感觉,自然是龙心大悦。

高兴是高兴,愉悦是愉悦。可这样的饭局,该忙煞几多人?开几千人的饭,摆几百张台,厨师、采办、服务员、卫生保洁员等等火头军,恐怕也得大好几千人。而且,还得忙上好几个月,才能保证这顿饭局不出任何纰漏。这还没算上为了使这顿饭局能安全和谐地吃下来,所动用的拱卫京师的禁卫军呢!

哄一个老头子高兴,若是放在普通百姓家,所花费的成本应该不会太高。而要满足一国之君的虚荣,找几千个老头子来给一个老头子磕头喊万岁,那可就不是一点点银子可以打发的了。因为不用皇帝老头子自己掏腰包,所以,偌大一笔巨额开销,就得由全国老百姓来为他买单了。这样的活儿干多了,满清能不衰败吗?!

(全文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