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内部存在三大派系,而蜀汉覆灭也是因为派系之争?原因不简单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统领十八万魏军攻打蜀汉。当时钟会率领的中路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而不能前进寸步,正在这个时候,大将邓艾提出,希望可以带兵偷渡阴平,只要成功绕过剑阁,深入蜀中腹地,姜维必定要分兵,一旦姜维分兵,攻破剑阁指日可待,若姜维没有分兵,那么邓艾可一口气攻到成都城下。后来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并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父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接受了谯周等人的劝谏,出城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有人认为,当时成都是蜀汉国都,其城池固若金汤,虽说此时城中的机动兵力都被诸葛瞻在绵竹消耗殆尽,但刘禅的禁卫军还在,再加上城中百姓众多,只要刘禅在城中振臂一呼,相信城中百姓定然会参与到抵御邓艾大军的队伍中去。再等到镇守四方的援军赶来,邓艾在缺兵少粮的情况下必败无疑。然而当时城中的本土势力,也就是益州派的门阀士族认为,一旦战事开启,益州定然会遭到战火的荼毒,他们的利益将受到损害,因此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派对刘禅劝告,这才使得蜀汉灭亡。除此之外,蜀汉内部因为派系的争斗而导致政权不稳,国内疲敝,这也是蜀汉的覆灭的原因,那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蜀汉内部,一直存在着元老派,东州派与益州派三大派系,而蜀汉的失败与多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有一定的关系,毕竟每个集团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因此益州派在战与降之间果断地选择投降,是为了保证他们这一方势力在投靠新的帝王时还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但实际上,真正导致蜀汉迟早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姜维的北伐,根本原因则在于蜀汉过早的失去了荆州,以至于蜀汉没办法与曹魏比,甚至没法与东吴比。

正因为核心人才太少,蜀汉在中后期才会衰败,从姜维多次北伐却少有可用的将帅就不难看出,蜀汉当时已经很难对曹魏造成大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蜀汉政权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导致益州人士对蜀汉政治立场的改变,因此谯周等本土势力才会力劝刘禅投降。

笔者认为,刘禅投降,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这并不是简单的派系之争就能决定的,因此蜀汉灭亡,根源在于国力不济,而非派系之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