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错怪了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起义到底有没有历史进步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远离我们150余年了。关于它的功过是非,几经反复。有人污蔑它就是洋邪教在中国的变异,有人说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后来正面评价占据了主流观点。直到潘旭澜的《太平杂说》2000年6月一出版,关于太平天国又开始有了新的评价。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场运动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黑格尔不是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吗,现在我们来评价这场运动,也应该抱着客观的态度来进行理性的分析。

它到底有什么积极意义,又有多少负面影响,这样抽丝剥茧分析以后再下最后的结论。先简短说说过程,太平天国起始点,就是以考了四次连秀才都不中的落魄书生洪秀全为首,用似是而非的拜上帝教为幌子,用驱除满清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度为利诱,纠集着一批对满清存在着愤怒和对自己命运不甘的一群人来反抗清政府的统治。说白了,就是一次普通的农民起义,只是声势造的有点大而已。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压迫下的反抗是历史的必然,压迫下的反抗是天然的正义。老百姓已经在水深火热之中,洪秀全只不过是一根火柴而已。试问一下,如果说柴火是湿的,能点燃吗?所以说,分析这个问题,不能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洪秀全像

当然,我们得承认,这把火一旦点燃,就变成了熊熊烈火。造成社会的剧烈动荡,造成国民经济的空前浩劫。下面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来直观了解这场动乱造成的的损害程度。

太平天国最为人诟病的是,这场战乱的死亡人数。1883年,一个美国传教士称: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中国人口的损失为5000万。而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则估计太平天国战争导致的人口死亡数为2000万。这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所作的估算,没有多少事实依据。

中国当代人口史学者在确凿的史料基础上,对此进行了重新估算,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认为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

第二种意见则将战前的人口数据与1911年宣统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给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就至少达到5400万,如果再考虑到其它战场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损失,那么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不管以上哪种估算成立,都不能否认,其人员损失是巨大的。再考虑到时代不同,二战时已经有了先进武器,而太平天国时期用的是冷兵器,主要的作战武器就是大刀长毛。所以,战斗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惨烈。

最后的结论,太平天国战争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而且也可以称之为全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

为了平定这场大乱,清朝政府付出的军费开支将近3亿两白银(2.9169亿),这相当于清政府六年的财政收入的总和。(这是数据)。太平天国这边呢?最少估计也在1亿两白银以上(这是估算)。二者相加几乎相当于1900年庚子赔款的全部金额。

这场运动给经济带来的破坏更加严重,江南地区本来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一直是清朝的赋税中心。但是战后的江南已经是一片狼藉,当时的文人详细描述了当时江南地区的惨状:“浙江地区昔日的小康之家,今日已经消亡了一大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战前城中居民有80多万,战后仅剩下了几万人。安徽南部到处都是白骨和野草,行走几十里都找不到一个人影。江西地区一路听不到鸡犬之声,只有倒在两旁的饥民”。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数字触目惊心。但反过头来想一想,造成这么巨大的损失只是单方面的责任吗?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是双方的损失加上无辜的百姓,那么,这个责任由谁来担呢?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只能说明压迫手段很残忍,反抗很激烈而已。

但是有一点洪秀全集团是必须承认的:一个是提出了革命纲领,但没有实施;一个就是上下脱节,革命的领导层蜕变成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腐化层。

比如违背人道,实行严厉的禁欲主义。《天条书》第七天条要求“天堂子女,男有男行,女有女行,不得混杂。凡男人女人奸淫者名为变怪,最大犯天条。”

“犯第七天条,如系老兄弟定点天灯,新兄弟斩首示众。”

“凡夫妻私犯天条者,男女皆斩。”

“凡强奸经妇女喊冤,定即斩首示众,妇女释放;如系和奸,即属同犯天条,男女皆斩。”

也就是说,天平天国的民众只要是和异性发生了性关系,无论是两情相愿,还是强奸,都是犯下“奸淫”罪,格杀勿论——即便过夫妻生活。

这是对普通老百姓的要求,但是,在高层统治集团是如何实行的呢?

洪秀全在组织金田起义的时候,就已经搞了15个女人在身边享用。 在永安州又搞了36个女人睡。 据《江南春梦笔记》中记载,洪秀全的天王府里有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又有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光妃嫔就有1168人。加上宫中服役的女官,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天王一个男人。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后来供认说正式的妻妾共88人。

洪秀全因妻妾太多,连姓名都记不住,干脆一概编号;而且写了几百首管教妻妾的《天父诗》叫她们背诵,这些良家女子遂完全成了他纵欲的性工具。

一日,在后林苑,让宫女拉着车游览,兴奋中曾作诗一首:

拉车对面向路行,有阻回头看兜平。

苑内游行真快活,百鸟作乐和车声。

洪秀全还仿照过去的皇帝的做法,弄来80个男童,准备搞成太监,但阉割是高难度的技术活,结果阉了80个,死掉77个,剩下的3个也都成了废人,只好作罢。

洪秀全宝座

东王府也同样富丽堂皇,尤其是所藏珍宝,竟超过了天王府。一边是全面禁欲,一边是纸醉金迷。这样的政权,不要说等曾国藩来打了,极端的两极分化就能毁了自己。

这是高阶层的享乐吧,还有一个人人平等问题。由洪秀全撰写或主持写成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政治主张根本没有实行过。

从这个文件全文来看,那26个字不过是些门面话。实际内容综合起来,就是要将占领区农村改造成兵、农、教合一的社会。让农民成为战时打仗、平时劳动的工具。农民除了连口粮都不够的“接新谷”外,其它收获一概上交。也就是“耕田奉上”,让“功勋等臣,世食天禄”。这是对底层百姓劳动成果的残酷剥夺。

试问,跟他一起的广大农民,起义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填饱肚子,改善生活,现在,连正常的夫妻生活都要禁止,由此可见,对人性的摧残达到了何等的地步!

太平天国的封建等级之森严,史所罕见。早在永安建制时就明确规定“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严”,君臣上下之间称呼、服饰、舆马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违者要受到严惩。官员朝见天王时必须下跪三呼万岁,见王爵则要下跪三呼千岁。天王出行乘六十四人抬大轿,东王乘四十八人抬大轿,甚至连基层小官两司马也乘四人抬轿。诸王出行有盛大的仪仗队,所有官民都必须回避或跪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倘有继续步行者则斩无赦,一些高官也因此受到了严惩。

看了这么多,触目惊心了吧。但这和一般的起义者有个毛的关系,他们也是深深的受害者。这些罪责,如果归到太平军的领导层大家无可厚非,归到为了反抗统治阶级而英勇作战和献身的义军兵众,就有些张冠李戴了。

但是按照辩证法的阐述,事物都是两方面的,就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吗?有的,大大的有。我们详细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层的积极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正是因为它的的崛起,彻底打败了满清无敌的神话,横扫半壁江山。在这样极度混乱的状况下,满清军队毫无办法,不得不启用汉人,汉人再次获得了带兵的权利。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汉人崛起了,南方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控制了几个省的大权,军权经济权利,满清不得不对汉人有所让步。汉人的杰出人才从此层出不穷。湖南,安徽,两广,等地出现了一大帮人才。

最后汉族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张了, 汉族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北美南美南洋澳洲都是汉族移民的对象。所以后来的辛亥革命一起,举国响应,因为那之前的几十年,汉人已经夺取了很多的地方权利。

第二层积极意义:因为各种历史机缘,这场运动没能获得全国政权,而是被消灭,但它给这个老政权留下的遗产是非常正面的。

其中最正面的遗产,就是大量的人员损失,这点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大量的人口减少,意味着人口压力降低,活下来的人拥有了更多的人均土地,他们可以更好地养活自己。

由此满清皇帝与朝臣们终于意识到底层人民的生计问题,从而被迫做出一些变革,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第三层积极意义: 这么一场发生在富庶地区的、声势宏达的农民运动都被镇压了,对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绝对是一个震慑,所以从客观上提升了政府的向心力。

这一观点别人听起来可能匪夷所思,但是我们看一下历史事实就能知道,当年的辛亥革命,只是以推翻满清政府为目标,不可能想的很多、很远。

但是革命成功后,这些地区实际上没有任何势力来约束和控制,但是他们都在等信,都在观望,都在等待清政府的指示,并没有闹独立。在这一点上,辛亥的革命军是不会想到的,只能说明当时满清政府的威望和向心力还是存在的。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它的影响力十分深远,破坏力十分巨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