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宁愿留下骂名,也要诛杀开国功臣,真的是迫不得已

自古以来,开国功臣和皇帝之间很少能相安无事的相处,要么大臣依仗功劳大而造反,要么皇帝先下手为强,为了清除隐患先把他们杀了,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华历史上,无数次上演着这样的戏码,这种局面,并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律,没有人可以突破。为什么君臣之间不能和平共处呢?其实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影响。

封建帝国时皇帝和大臣之间可以看作委托和代理的关系,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他们拥有国家的整个产业,但是,这么大的基业光靠他们是无法管理得过来的,于是只好委托一个或者许多个代理来帮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必定要付给这些代理人丰厚的酬劳,当然皇帝也要提防着他们,以防有一天他们掌握的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皇帝只有一个,大臣却有这么多,要想了解这些大臣谁会造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不然皇帝也看不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为了分辨出这两种人,皇帝也要对他们做个测试,从他们的日常表现上判断谁对自己有威胁,一旦怀疑哪个大臣的头上,他就算倒霉了,皇帝就算错杀一万,也不可放过一百,所以许多大臣被灭了九族,或者当场处死。

当然,这些死去的大臣有些是无辜的,但是他们都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旦皇帝不如意,随时可以要了他们的命,他们也是随时做好了准备的。虽然皇帝用这样残忍的手段对待有异心的大臣,但有些人为了权力和利益,宁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也要推翻旧的政权,拼的就是万分之一的成功率,所以作为皇帝,或者作为大臣,都是提心吊胆的职业。

皇帝为了政权的稳固,有时候会任用亲人担任重要职位,以为这样可以团结一心,为家族荣誉而拧成一股绳,但事实证明,亲情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是不值一提的,有时候推翻政权的恰恰是皇帝的至亲骨肉,兄弟相残,父子反目成仇比比皆是,皇帝对这些亲人也是无法分辨谁忠谁奸的。

创立了帝国后,为了政权的稳定,皇帝也是想尽了办法要保持住帝位,并且为了可以让王位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必定想了许多办法,比如疏散跟着他起家的开国功臣,或者想办法把兵权从他们手里拿回来,让他们没有资本起事,甚至干脆把他们杀了,一劳永逸。历来那些本事最大的人,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那他的结局便是死亡,皇帝宁愿自己属下都是能力不及自己的人,也不愿意留着才气过人的大臣在自己的身边。

也许有人说可以把他们罢官回家呀,或者软禁起来!这不失为一个办法,但这些大臣有些是很有声望的,他们已经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如果站出来振臂一呼,估计会有很多人响应他们,那么他们很快就能靠着自己的声望聚众造反了,所以皇帝宁愿把这些名望很高的开国功臣都杀了,让百姓骂自己,也不愿意留着他们威胁自己的帝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